第三十三章 仙肥、女兵、农庄(3 / 4)

劳,为大明的文化传播、科学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给图书标注标点符号的过程中,也使得女兵们阅读了大量科学书籍。后来这批文工团女兵中,涌现了不少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发明家.......

——————————

用“仙家肥”给农作物施肥的面积,达到了6万亩。其中有3万亩的马铃薯,1万亩的红薯,还有1万亩稻、1万亩麦。对于已经施肥的农田,将来自然要精心照顾。

而剩下还有未施肥的20万亩马铃薯、10万亩红薯、3万亩稻、3万亩麦、2000亩棉花,准备粗放式经营。毕竟,葛沽镇的劳动力是非常紧缺的,根本没有办法对50万亩的田地精细照料。

事实上,整个葛沽镇的农业相关的劳动力只有2000多人。用2000多人照顾50万亩的田地,人均照看200多亩田地,在明朝人看来是难以想象的。

按照大明传统的农田管理方式,“人耕10亩,牛耕倍之”。也就是说,小农经济模式下,一名农民自己照看的田地一般不超过20亩。如果拥有土地超过了20亩,农民就想办法将土地租给没有土地的佃农去种,自己成为地主。

中国的地主佃农经济模式,地主只管收租金,考虑的是从有限的田亩中榨取更多租金。而不会考虑,利用更少的人去照看更多土地。

哪怕地主拥有100万亩田地,多半是租给10多万户农民去耕种。这种模式,地主租金利益最大化,然而劳动力却被大量的浪费在土地中了。当然了,佃农也属于自由民,他有选择不去种地主田地的权利。

欧洲那边的封建时代,因为地广人稀,而田地基本都是贵族所有,连带附属在土地范围内的人民,都是贵族的奴隶,他们没有选择如何去劳动的权利。贵族不督促他们劳动,他们是不会劳动的。只有贵族老爷眼皮底下监督,他们才能更卖力的劳动。

于是,欧洲贵族对农业管理的模式,自然是自己带着士兵,用鞭子和武器,督促农奴进行集体劳动。贵族统筹全局,对劳动力进行分工。这样的模式,使得欧洲中世纪的平均亩产不高,优点却是更少的人去耕种更多的田地。

肖图白提倡的是商业经济社会,自然不能学中国小农经济模式将80%的劳动力,都束缚在农业上。也不会学欧洲的农奴模式,毕竟那种农奴模式需要用士兵、武器、皮鞭的监督,农奴劳动积极性非常低的。

而是吸取了中西方农业管理中的优点,弄出了拥有中国特色的农庄集体劳动模式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