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刊登耸人听闻地新闻和滑稽连环画《黄孩子》,人称“黄色报纸”。这一做法在美国迅速得到仿效,此时美国有近一万种报刊杂志,其中三分之一沦为“黄色报纸”。
为了获得更广泛的海外新闻,王云东让报社和英国《泰晤士报》沟通。提出建立新闻交换关系,很快得到了《泰晤士报》同意。
因为随着美国实力不断的提升,美英两国更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英国读者对美国的新闻消息显得很关心。《泰晤士报》在美国设立地新闻采集站点并不足以让它获得足够的新闻量。而《纽约时报》虽然报道的许多新闻的对美国当地人人说已经显得慢了半拍,但发到英国却依然是一条很新的消息。....并且,《泰晤士报》是一家严肃报纸,它对同样秉承严肃宗旨的《纽约时报》显然比《世界报》、《新闻报》更有好感。
一连串的举措,让人眼花缭乱,同时也迅速的把《时报》销量带到了5万份的高峰。同时,报社业务部凭此发行量开始向商人们提出增加广告费了。
这一点。商人们是理解地,发行量增长五倍后,广告费也随之水涨船高。不过,到底是涨多少,就让报社和商人们争执的脸红脖子粗了!按照商人的说话,合理涨价两倍到三倍,不过报社广告业务部门要求五倍以上的广告费。谈判中,陆续有大商人勉强接受涨价五倍的结果,而小商人中许多则放弃了和《纽约时报》合作了。
大商人考虑的是可能的收益,因为随着《纽约时报》的重组。一系列的变化,特别是降低价格之后,发行量一直是**增长。如此一来,涨价五倍也不贵了。小商人考虑的是风险,他们不确定报纸未来地发行量也不确定未来的广告效果,所以选择了暂时停止在《纽约时报》上刊登广告,观望一段时间。
这样,虽然大量的广告位失去客户,但提价却造成广告收入足足提高了3倍。报纸亏损数目已经大大的减少,未来随着观望的客户重新签定合同。《时报》早晚能够扭亏。
《纽约时报》各版中空出的大片地方,也不能费了。
报社广告服务部门便按照王云东的指示把空出来的广告位置刊登“阿司匹林”、“云东水泥”、“王氏快餐”等广告。当然,这些企业属于内部关联交易,老板是王云东一人,所以,广告费用象征收了点而已。
不过,王云东发现,《时报》外忧逐渐得到缓解。以前一直存在地内部矛盾也开始浮现出来。
首先,就是一个编辑部就分成两班势同水火。互相起内杠地小团体。因为为了及时的在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