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一不与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有关系。以前刘云将这种概念当成理所当然的,而现在他的心神早就能细致入微,已经能直接观察到原子核的程度了(还不能操纵原子核,只能操纵原子),所以他一直没有制造什么扫描隧道显微镜、高分辨电子显微镜等科研设备,原因是他和梅青不需要!嗯,现在看来需要造一造这种东西,给这些明朝学者们也开开眼界。当然这些仪器不能让人用肉眼看到原子,而是在屏幕上看到以各种手段显示的微观图像(扫描隧道显微镜显示的是隧穿电流信息,电子显微镜显示的是反射或透射电子束的信息)。
“这个嘛……咳!”刘云干咳一声,解释道,“现在我还没有办法让你们用肉眼看到分子和原子,但可以通过推论的方法来验证分子和原子是存在的。例如一滴水,我们可以把它分成两半,变成更小的水滴,然后再分成两半,如此一直分下去,那么到最后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王夫之忽然嘀咕道:“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错!”刘云大喝一声,把王夫之吓了一跳。“咳,这个嘛,我不是说庄子说错了,庄子是打了一个比方,他说的是一种哲学的概念,嗯,是一种抽象的,想象的概念。在想象中存在一种东西,日取其半,永远也分不完。但若用到实际物体上面就不对了,任何事物本身都不是无穷无尽的,人力有时而穷,物亦然。这个水呢,肯定有分不下去的时候,到时候就留下一种最小的单元,我们就称之为水分子了。如果再继续分,那就不是水,而是氢和氧了。”
宋应星忽道:“陛下,此书中也有提到分解水之实验,陛下可否演示一次给臣等观看?”
刘云道:“这有何难?”于是,刘云便带着一群求学若渴的古代学者去做“中学化学实验”了……
在实验室里就地取材,刘云给这帮“古代学者”做了好多个简单的实验,电解水,自由落体,摩擦生热,验证牛顿第一定律,嗯,在这个时空里,命名权可在俺的手里,那就不一定叫牛顿了……总之,弄了老半天,才让这些看了十几天中学课本的古代学者入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大门。当然他们之前有自己的理解,有研究过相关的东西,但很可惜,历史上他们的研究没有传承下去,也没有形成系统。其实古代中国的科学都是这样的命运。
之后,宋应星等人自告奋勇地承担起制作普通物理、普通化学的实验用具的工作,一边制作一边学习,同时一边进行教学工作。他们向刘云索要了更深的书籍,于是刘云把普物、普化和高数都给了他们,只是告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