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殿下您要亲自训练整编那些禁军?”百里奚忧心忡忡地望向对面意气风发的某人,显然心里存在某些顾虑。
“是啊,”子夫云淡风轻地点头道:“全面改革怎么能不改军政!”
这倒不是他一时兴起,其实长久以来宋子夫就在思考一个问题,到底今后要发展什么兵种,才能在即将到来的乱世中赢得一席之地。
众所周知春秋时战争最大的特色就是气势恢宏的车战,当初早在昔年周宣王伐楚时,就曾一次出动过三千乘的战车。
对这历史上闻名遐迩的战车部队,某人自然也是门清儿:春秋时一乘战车的标准人员配置,应该是三名甲士立于车上,居中的那位驭马左者持弓右者仗矛,另有七名甲士在车旁护卫替补。
而车后一般还要跟着十五名徒兵,顾名思义也就是徒步的步兵,有点类似后世跟在装甲车后边冲锋的味道;如此共二十五人,才能算是一乘战车标准的配备,以此类推那三千乘的威力着实不容小视。
当然上边说的是宋子夫记忆中《司马法》的记载,而后者大概成书于战国初期,想来现在的车兵还远没发展到那种完善的程度;但即便如此,从头到尾他也没把战车当成过自己的军中主力。
以现有的技术来讲,打造战车成本过高是一个方面,至少目前看来“千乘之国”还远非百多年后孔老夫子笔下,中等的诸侯国就能负担得起;而另一方面,将宝贵的资源和精力悉数投入到这注定要被淘汰的玩意儿中,“会过日子”的某人显然是不情愿的。
那么问题来了,他该拿什么去对付这些现下各国主流的配置,在战场上向来横冲直撞的“大家伙”呢?
这在宋子夫看来倒也算不上什么难题,毕竟如果车兵真那么无敌的话,也不会在几百年后就直接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沦为稀有种了。
比如某人要是针对现下“车战”的行进方式,直接在阵后偷偷摸摸挖上几道深深的沟渠,内里填满干柴引火之物,以草木浮土遮掩住;等敌人战车冲过来时,马上撒丫子往后方撤,保证分分钟让那些转向不易的“乌龟壳”掉进沟里,被各种“火烧藤甲兵”。
再比如打造些潘森大大的飞矛组织一支投矛兵部队,接战时以散兵线散开不断地用投矛兵攻击车上驭手,在还不习惯配备徒兵的现下,那些坐不了多少人的战车一样会被弄得昏头转向。
不过这两种方法也都有着各自的弊处就是了,而且难保被哪位“名将兄”识破,到时“小聪明”玩不了才悲剧呢。
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