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地咽了口口水,子夫也知道自己的”猜测“太过离谱,所以并没敢真的问出口,最后还是“举手投降”道:“恕儿臣愚钝,实在猜不到父亲所言的好消息从何而来,还请您明示。”
桓公笑着摸了摸胡子,在自己这个“妖孽”儿子一次次的打击下,他有时真的怀疑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是他不知道的--甚至连隔着千山万水的秦国和戎人,小家伙都能说得头头是道。
这也算是让桓公身为父亲和国君的自尊心,小小地满足了下,不过他也没有故意再吊着子夫的胃口:“据线报,这几日晋侯不断在边境增兵,屡次与虢人制造摩擦事端,估计等不到开春便会打起来了!”
“咦?”子夫有些摸不着头脑的眨了眨眼睛,这晋国就算和别的小国家打起来了又算什么好消息?虢国如果自己没记错的话,应该在后来的河南跟山西交界的地儿,跟宋人八竿子打不着啊?!
“呵呵,”桓公笑着补充道:“有感于晋人的威胁,齐君决定将在开春后再次举行一次会盟,商讨如何遏制这两年总是闲不住的晋人;据说这将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大会盟!”
“额,”子夫这才明白他所言好消息是什么意思,小白见晋人越跳越欢,今天灭了这个明天灭了那个,终于也是坐不住了!
不过这倒的确是个机会--不说实现自己先前的目标,至少也可以通过此时错综复杂的形势,让齐人把先前那小气吧啦的盐铁供应量,好歹给再加上几成。
说到这次大会盟,历史上自然也是有记载的:“惠王二十二年,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会王世子与首指。”
真正令子夫印象深刻地,不止是此次会盟几乎把宋国周围的诸侯“一网打尽”,也不是那个出现在会盟中的王世子;而是郑伯接下来颇为搞笑的举动--丫居然因为患得患失直接逃了!
对于郑人在历史上,尤其是后来晋、楚争霸的年代,背盟背上瘾的“光荣传统”,子夫也是相当无语。
单单是城濮之战后的七十余年里,郑国便在晋楚间背来背去,足足搞了二十多次“小内快点跳反啊!”的“好戏”。
真是两千多年前的“松永久秀”呢!子夫不禁摇了摇头,并没有打算把这将要发生的事情先说出来;他相信如果“郑国不盟”如果真像历史上那样发生的话,父亲绝不会错过这个坐地起价的机会。
倒还真是个好消息!子夫边与桓公商量接下来的应对,边仔细梳理着自己脑中的历史:这么一件不算小的事情,自己刚刚居然都给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