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气的。来自两千七百年后的宋子夫,很现实地认清了这个事实;所以他从一开始,就只想着用老爹那不靠谱的私人关系,尽可能地多从齐人那弄出点好东西来,而非螳臂当车。
具体说来,在子夫心里,齐人手中最让他眼红的无非就是盐、铁二物。虽说由于小白和管大夫尚在其位,要求在其早就收归国家专卖的盐铁领域插上一脚那是天方夜谭--哪怕父亲跟小白是亲兄弟,这个估计也是没得商量的。
但自己可以退而求其次啊!既然齐人要做盐铁领域的“托拉斯”,那我们宋国便做一个直接从你那儿拿货的一级代理商好了!
当然这也并不是那么好办的。齐人也不是傻瓜,凭什么就把大宗的盐铁贸易托付给你,难道别人自己不会卖么?
其实这就牵涉到一个效率的问题了。想想后世互联网上蜂拥而至的各种品牌代理,专营旗舰店;难道他们也都傻了,不晓得把货全部留给自己卖,利润达到最大化?
归根结底,商人之所以为商,还是在于产品的流通性。
学过市场经济学的同学都应该明白,资本只有在经过最短的流通途径,在最快的流通周期里,带着销售的利润转化成再次投入的资本,这样才能最大效率的滚起资本扩张的雪球。
而子夫认准的就是这个浅显的道理:那浸润商圈多年,本身提出盐铁专卖的管仲,不可能看不到这一点--齐国现在每年盐铁的产量,和它丰富的储藏量相比,完全就是芝麻和西瓜的区别。
如果自己能恰到好处地“帮助”齐人,把每年现在看来有些“过盛”的盐铁,卖到更加边远的秦国、楚国、蔡国、吴国……转而易以齐国他们需要的粮食、药品、各种原材料,管大夫他怎么可能不动心!
虽然说这样要冒着“资敌”的风险--即使子夫再油滑、再多小伎俩,齐人才是这种贸易中得利的大头是不争的事实。
但就像一个三百斤的胖子吃三斤饭,跟一个七十斤的瘦子吃八两饭的道理一样;现下还很弱小的宋国,能从中获得的国力增幅比,绝对要在尾大不掉的齐国之上。
同时这种贸易也会让更多商人的目光,落在地理位置更加四通八达的宋国身上:北晋南楚,西秦东齐,这当初让子夫颇为诟病的通衢之所,恰恰具备了成为商人聚集地的前提。
甚至宋子夫都已经想到,为了拿下齐国的“一级代理权”,让老爹全力发动自己的人脉、多方努力;哪怕在名义上尊齐国为宗主都行!
反正未来的这几年,在他印象里齐人也没打过什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