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渐向中国所运抵,因此它们出现在中国土地上,逐渐出现在各地方志上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不过绝大部分的作物在到达一个新环境后需要一个适应期,哪怕是能轻易高产的土豆,也是经过漫长的适应气候、土质等条件之后,这才逐渐一路北上成为养活全国大量人口的主力军。而这个时间,刚好进入到清代的康乾时期,这几种高产作物的出现极大的填补了国人们巨大的粮食需求,因此在后世中有一种观点,清朝之所以能有康乾盛世,其最大功臣应属这几种农作物帮助清王朝养活了大量的人口。
这几种作物现在在中国的土地上应该还处在一个适应过程逐渐在全国各地推广开来,但何时传入广西在后世还有很多的争议,如玉米为例:从方志上看,虽然在明嘉靖年间就有《广西通志》和《南宁府志》对玉米的记载,可在描述上却和玉米的造型(米粒大小)、色泽(黑色)上有很大差异;而一直到雍正年间所作的《广西通志》卷三十一“物产”记载:“桂林府玉米,白如雪,圆如珠,品之最贵者”,这才算是正式的出现了符合玉米色泽、外形的记载。
这种现象应该是因为广西自古以生产稻米为主,而且本地像芋头这样地茎类作物也有不少,再加上这些物种还在处于适应期阶段,所以这几种作物的种植发展比较缓慢,到清初也仅山地稍有栽植。而除了它们自身适应过程的期之外,推广缓慢还有一个原因是无人引导。
在后世,经常可以看到电视新闻报导中:某乡在某某领导的带领下引进什么新品种,大力推广该作物的种植,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给农民增收创收,人均收入从多少增长到多少,下一步,某某领导又准备筹措、引进多少多少资金,在本地建立相关的工厂,对该作物做进一步的深加工,增加其产品附加值云云……
以上这一新闻报导中,经常会出现某某领导或者是某某先进个人带领全村人这些词语,这其中政治新闻宣传需要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自古以来,由于土地有限平均亩产也很有限,农民可不会乱种农作物,特别是古代,乱在自家那点薄田里种东西,那可是拿自己和全家未来一年的口粮来做赌注,农民们自然是谨慎谨慎再谨慎;再加上没有人引导没有人教导,各种新作物扔到地里完全就是看它们自行生长,观察几年作物的收成、长势还有对出工需求进行比较后后这才逐渐的能够接受,这期间的过程是以年来做时间单位的,短则两三年,长则可能十几甚至几十年。而出于保守考虑,你让农民在屋前屋后菜地沟壑里种这么一些他们还能够尝试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