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实际。
第三场也就是最后一场的三天才考八股文,一般有三题。首题、次题和三题。
这三场十三道题目只有三题是八股,因为,如会试这种中央级别的考试,只能写几篇八股文是过不了关的。比如二场的机关公文写作,没见识过真正的奏折、邸报、谢表之类的东西,你就算是抓破头皮也想象不出来。也因为这样,一般读书人中了举人之后,大多会到处游学,开阔眼界,为来年的会试做准备。
虽然根据自己脑中的历史资料,孙淡已经提前知道了今科会试的考试,这次考试对他而言也没有任何难度。但是,他也不敢肯定自己这个本不该出现在这个年代的人会对历史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蝴蝶虽小,可翅膀却能扇动一场风暴。
实际上孙淡的出现已经让这个时代的历史发生了有些细微的变化。比如房山的税改很快就要推行到全国,一条鞭法将提前五十年。再比如如今的两宫廷之争----在真实的历史上,这可是没有出现的。
很难说,今科的考题不会发生什么大的变化。
孙淡想了想,第三场考题应该不会发生什么大的变化。主考官和出题的人选也没变,因此,这三道考题也不用担心。
第一场的史论同现实联系不大,也不会有什么大的改变。
最大的问题应该出现在第二场,策论什么的都是理论联系实际。现实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考题也会相应作出调整。那五道题目中,奏折、谢表、因为有固定格式,孙淡倒不怕。怕就怕策论,这个题目若发生变化,就得靠真本事过关。
当然,他也很有可能在这一倒题目中失分。
一想到这里,孙淡心中略微有些不安。他急着回家好好整理一下思路,估摸一下皇帝会出一个什么样的题目,并作几篇范文热热身。
如果孙淡猜得没错,策论一题最有可能的出题方向有两个:一,同大礼议有关;二,同朝廷的财政危机有关。
那么,究竟会是哪一道呢?
或者说,一切都没有改变,还是同历史上所记载的题目一样?
孙淡琢磨了半天,却不得要领。不知不觉中,他已经走出了西苑。
在往常,官员们到西苑上班,官职高的,自己带有轿子和马车。官职低的,却没那个经济能力,需要自己雇佣马车和轿夫。
也如此,西苑门外的那条大街上平日间都停满了轿子和马车等人雇佣。多的时候,轿子可以排出去一里地。即便是清闲的日子,小广场边上还是有十来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