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线上,一列列军列正向东疾驰而去,这些长长的军列只有车头开着信号灯,后面的客运和货运车厢都隐藏在黑暗之中,铁路沿线执勤的哨兵们,只能通过咔嚓咔嚓的轰鸣声来判断这些火车的远近。由于准备仓促,在这些军列的平板车厢上,坦克并没有像往常一样用帆布掩盖起来,因而型号也易于辨别——在率先通过的列车上,由捷克ckd公司(斯柯达只是起到了辅助研发的作用。并不是主生产商)制造的38t坦克数量最多,而从型号上来看,这些大都是改用焊接技术的d型和e型,后者还在车体和炮塔正面加装了附加装甲,侧面装甲也得到了大幅提升。就性能而言,它们已经算得上当前各国“轻型坦克”中的翘楚,在正面作战时也能够与苏军bt系列坦克相抗衡,但若是碰上了苏军的中型甚至重型坦克,这些完全不在一个级别上的战车就几乎是毫无办法了!
位于波西米亚东部赫拉德茨,在奥匈帝国时期就已经用铁路线与这个庞大的多民族国家腹地连接起来,当这一地区在1939年被德国吞并的时候(1938年吞并苏台德地区,1939年3月,斯洛伐克宣布独立并要求德国保护,德军开进布拉格,进而占领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赫拉德茨已经成为拉贝河上游最繁华的工业城市。在苏德战争爆发之后,这里很快遭到了苏军飞机的光顾,但为数不多的炸弹只是吓坏了这里的居民,铁路系统和主要工业设施依然处于良好的运转状态,德国国防军第44步兵师在由原捷克斯洛伐克军队改编的保安部队协助下沿着贝拉河构筑起了防线,抵御着从波兰南部侵入的苏军。
临近午夜,由奥托.冯.科贝尔斯多夫将军指挥的第19装甲师(1940年底由原第19步兵师改编而来)主力已经顺利运抵赫拉德茨城郊,此时他们的先头侦察部队已经抵达了距此不到40公里的边界地区。只不过在苏德两军隔界对垒的情况下,小规模的攻击侦察行动并没能获得实质性的进展,直到该师的第30装甲团投入进攻,并且得到了第44步兵师的炮火支援,苏军才丢弃阵地向后撤退——刚开始的时候,这支番号为“第150步兵师”的苏军步兵部队还能够有组织地边打边撤,但他们对德军装甲部队的突然出现明显缺乏心理和战术上的准备,师属炮群安置在阵地后方用以隔界轰击对面的德军工事,德军装甲部队冲过防线后一个轻松的迂回就将炮兵阵地拿下!
黑漆漆的环境同样为德军的这次进攻增加了突然性和隐蔽性。当德军装甲部队以连为单位沿着公路快速向纵深推进,越来越多来不及撤走的苏军步兵被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