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掌权。”
“其实这些是帝皇平衡之术,陛下制衡党人以平衡外卿内侍,制衡外卿以平衡党人,二者不得独大。只是如今这党锢使朝堂开始失衡,若让党锢之祸继续下去,大汉必危矣。”
党锢祸国,换成张纮这类党人来解释,就是意为:天下无士族,则天下必危之论。
“小子认为从朝制从经学上进行改革,方可解党锢之祸。”
朱魁这一新奇言论,不仅钓起张纮的胃口,也让陆纤和马钧的眼睛为之一亮,不想朱魁年方十八竟然真有解党锢之策。
“自大儒董仲舒创立以‘天人感应’、‘三纲五常’为核心的新儒学以来,经学各派历尽争论,先有孝宣皇帝诏诸儒讲《五经》同异的石渠阁之议,后有孝章皇帝的使诸儒共正经义的白虎观之议。最后经学各派求同存异,互相协调,终于在‘三纲五常’的基础上实现了经学与谶纬学的结合,经学各派随即由纷争走向统一。而‘三纲五常’也在神学的华丽外衣下以法典的形式固定下来,这便是‘汪汪乎丕天之大律’的经学理论。”
“因此至今我大汉选拔官员皆从个人“三纲五常”为选择标准,然在魁看来这种神学化的人性论已经不再适用于现今的政局,董公曾言人受命于天,人性是从天得来,只是事实如何!大家心里清楚,陛下也清楚。这也就是陛下不信任党人的原因,陛下眼里党人只是空谈经学,毫无能力,若大肆为官只会大肆**又借神话的经学来掩饰自己品格的高尚,又有几人是真心为百姓谋福祉,不足以完全托付。而相比之下这宦官外卿毕竟是亲族,忠诚度高;党人如不能消除陛下的疑心,朝堂上永远有十常侍存在。”
“党人要想重获陛下的信任,必须在经学上改变人性受与天,龙生龙,凤生凤的思想。朝制上增加御史台的规模,加大大司空的权利,常置多名御史言官,不理他事,专门监察弹劾天下官员,明确引进法家思想,以儒修德,以法治国,天子垂拱而治。”
“摈弃龙生生,凤生凤想法,寒门士子将有出头之日,望族为保其地位,定然与寒门官员相互争斗,党人届时将不再抱为一团,天子方对此放心,重用党人而弃外卿宦官。言官风闻言事,圣天子重法制清除朝中庸臣,多取能臣干吏,大汉何愁不兴。”
其实在明以前中国古代,这些名门望族一直掌握着大量的实力,比如隋杨广就是被五姓七家给推翻了,西汉武帝曾经进行过一次中央集权,但光武中兴后,刘秀又大肆分权与世家,这也是不得以为之,刘秀的天下多赖有世家的帮助,至刘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