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单向冲大宋输出贵金属、输入货物,他们也开始有自己外贸输出——棉花、硝石、铁矿石等,从此,双方的交易变成有出有入,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新上任的知州来自河北,原先是真定府判官,姓章名昭,字重华。大约,朝廷感到海州这两年一直不安宁,如今它填补了杭州失陷后的空缺,成了税收重地,需要派一名有军事经验,且稳重的大臣前来坐镇。
张重华上任前肯定与张叔夜有过交流,接官宴之后,一上来就旧话重提——接官宴刚刚结束,其他人都告辞了,张大人独留下时穿,询问:“时大人,海州团练整编的如何?”
时穿是县级官员,这位张大人是州官,这也许就是“附郭县”的悲哀,上司可以越级指挥。
按理说时穿这位主簿应该主管县里的财政,俗称“钱粮主簿”,但时穿如今连账本啥模样都没见过,瞿植凤那老家伙把县财政把持的很紧,嘴里总唠叨着“反正你马上要出战,这一去不知道要多长时间,所以就不麻烦了”,结果,反而县里治安那块,他有麻烦就找时穿的茬。
时穿是以海州“州团练”的名义出战,名义上他还要带一名“团练使”上司出去,此前为了整装团练,他特意从沭阳县、怀仁县、东海县抽调了部分人力手,以此显示整个队伍代表海州四县……不过,现在有一点问题,队伍的开拔费找谁支付?
时穿拱手,回答章知州:“大尹,这崔庄团练并不是‘校阅团练’,大家的武器都是由乡绅赞助的,而且我们是火器部队,需要准备的物资很庞大,一旦补给不足,火器没了火药,连烧火棍都不如……所以,下官还需要一点时间,更需要老大人拨付一点钱财,用于置办火药。”
实际上,火器存在着这个弊病,正是朝廷不肯将火器大规模装备军队的原因。从《武经总要》成书之后,朝廷上下都意识到火器装备的重要性,然而提炼火药的工序麻烦,储存火药更麻烦,弄不好火药就要吸潮失效,责任谁来承担?
这个问题一时难以解决,所以一直到大宋最危机的时候,哪怕南宋灭亡关头,宋朝廷依然没有把火药大规模装备军队,并编录出一支纯火器部队。
对于崔庄团练这支队伍出战,朝廷上下是乐见其成的。可是要朝廷掏腰包,那就要三思了,道君皇帝如今主要精力是拿国库的钱修自己的形象工程——艮岳、景福宫,再没有兴致像过去的皇帝那样供养军队,所以宋末才兵变频频,而章昭作为官场老手,也秉承张淑夜的观念:这支团练怎么折腾都行,可是让朝廷出一个铜板,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