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够了,敬酒的几名商户满意地退了下去,同桌的客人急忙问:“怎样?”
“留了话缝,说宴后商议”,退下的商户回答。
“一艘船至少要三千贯呐”,同桌的商户心痛的低声嘟囔。
“值了”,刚才问话的那位客人连忙回答:“三千贯大约能买三百亩土地,这三百亩土地一年能有多少收益,一千贯撑死了,这还得赶上好年份。可田土有徭役有赋税,实际上挣不了那么多。
一户佃农操持十亩地已经很能干了,这还要家里劳力多才能操持过来,三百亩土地需要三十户佃农……可我听说,一艘捕鲸船只要十人就能操纵,且渔船没有徭役,顶多抽抽税。
一户人家拿不出三千贯,几户人凑一凑,按时大郎说的以股份分红,核算一下受益,比一个小铺子赚的还多,更别说田土了。”
“也是”,刚才敬酒的商户低声盘算:“咱驹山盐场什么德行,大家都知道,传闻施衙内也参与了私盐走私。咱们真要做弄起来,盐的来源不愁,有了盐,光是咸肉这块的收益,跟三百亩土地的收益也不差呀。听说那鲲鱼每条长的跟船一样大,三百亩土地全用来养牛,一年能收获船一样多的咸肉吗?
再者说,时大郎两手空空来到海州,不几年挣下万贯家私,起家的本钱不都是来自鲲鱼吗?鱼皮、鱼油、鱼蜡拉回来,大郎吃不下的话,哪怕我们自己开个铺子,琢磨出门道来,像大郎一样制作货品,那不是……”
“嘘”,桌子上几个声音同时响起:“做死呀,你忘了方举人的事,敢仿制时大郎的东西?”
“哪能呢”,桌上说话那人颤巍巍的回答:“大郎做雪花膏,咱不折腾那东西,大郎做箱包、衣服,咱也不参与,但让大郎参上几股,咱做一点别的东西,不与大郎争,想必……”
同样的情景在各个桌子上上演,时穿听到这些窃窃私语,心中很得意——据说强大的海军,水手都是在捕鲸船队里锻炼出来的。未来的那场战争,需要多少战船?一百,一千?这些船员平常让时穿养起来,他挣再多的钱也不够。
而让那些船员储藏在捕鲸船队中——时穿参股的捕鲸船队,那么,他们不仅不需要时穿养活,还能给时穿源源不断地带来财富……
崔庄的作坊铺子已经走上正轨,现在作坊的产量,满足京师市场需求已经很吃力了。等到褚素珍的事情了结,海州商铺重开,时穿需要更多的原料,单凭施衙内一家捕鲸船队已经解决不了问题,这时候引入外来资金,乘机将海州商户打包卷成一个利益共同体,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