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就会被暗哨发现。
这个时候暗哨可以及时预警,使得阵营内的将士及时的做出反应。
不同于南路军萧慧的麻痹大意,耶律敌鲁古下令,所有将士武器不得离身,上厕所你也得给我抱着。
战马必须离自己不超过三十步的距离,是以军中的将士们都时刻警惕着。
大宋不得杀牛,杀牛是犯法的。
契丹和西夏则不然,他们有着大量的牲畜。
牛羊马匹,除了战马是战略物资之外,牛羊都是他们的肉食。
士兵们携带的干粮,居然还有一些牛羊肉肉干。
因为是就地休整,大家伙儿终于能吃一顿热乎的饭。
炊事兵们收集起将士们随身携带的肉干,用铁锅混合了军粮中的粟米,熬制着一锅锅的粟米肉粥。
肉干大多都是士兵们自带的,粟米源自于大宋方面的援助,有一些是通过官方榷场交易换取的。
整个军营内,顿时肉香扑鼻起来。
其实在随军中,最苦最累的是炊事兵。
他们负责着军中伙食,好在白天行军或者打仗的时候,将士们啃干粮。
晚上休整或者露营,他们就得埋锅做饭。
很多人以为,武将只要能打几个胜仗,就能称得上军事家,其实大谬不然。
一个真正卓越的军事家,精通用兵之道仅仅是其中之一,此外还必须在练兵、治军、器械改进、军事理论研究、战略战术创新升级等诸多方面,都有所建树,才算一个优秀的军事家。
古代的炊事兵不用上阵厮杀,却没有几个人愿意干。
原因之一是炊事兵工作繁重,非常熬人累人。
古代普通士兵仅仅在作战时辛苦打拼,但和平时期则比较轻松。
而炊事兵无论战时平时,每天都要承担百十人的饮食操办,一刻不得清闲。
长途行军跋涉时,炊事兵更是劳累不堪。
士兵们只需要携带自己的武器即可,但炊事兵每人则要背负“铁尖扁担一条,铜锅二口,水桶二只,椰瓢一个”,此外还要轮流推送装载厨具和粮食的车辆。
俗话说“兵无粮自乱”,“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填饱肚子,吃得饱吃得好,从来都是一支军队赖以维持的基础因素之一。
古人从军,有的人是为了建功立业,但大部分人觉悟没那么高,仅仅为了一天能吃两顿饱饭,所以古代从军又被形象地称为“扛枪吃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