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可以,若是主动出击去进攻二十万大军的契丹骑兵,那就危险的紧了。
而大宋的主力部队都在内地,短时间内根本无法调拨到边关。
这是决策者的失误,赵祯的失误,也是石小凡的失误,更是文武百官的失误。
所有人,矢志同心的相信,西夏和契丹惧怕大宋火器的犀利,已经彻底俯首称臣了。
这个时候再在边关布置重兵,会消耗大量的国力。
不如只留下一部分镇守城镇的守兵,其他的将士调往京城周边。
这些年朝廷一直在裁军,目的是将填补民间劳动力。
随着新兴农作物的普及,还有各种手工业的发展,民间大量稀缺壮年劳动力。
在这个科技相对落后的时代,青壮年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劳动力。
而兵源可以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巨大的支撑,盛世时这么多兵员可以利用起来,一举多得。
赵祯这么想,朝中上下这么想,就连石小凡也是这么想。
后果就是,契丹真的动手了,大宋仓促应战。
幸亏,他们动手的是西夏。
如果对大宋开战,大宋只能被动防御。
主动出击,就得面临全面大战的风险。
主战派们可不管这个,当年唐太宗、汉武帝何等英雄,他们为什么说打就打,你们前怕狼后怕虎这个没准备那个没后勤的,纯属借口。
你们这些武将胆小怕死,都是汉奸走狗卖国贼。
主和派则拿隋炀帝三征高句丽耗费国力,苻坚陈兵百万淝水战东晋为例子。
这让主战派大怒,你这是说当今圣上是昏君么,不然为何拿昏君做比喻。
主和派也不是好惹的,他们据理力争:隋炀帝不征高句丽未必就是昏君,苻坚不轻敌傲慢也不是一无是处。
战败前的秦天王苻坚,也并非是一位怯懦无能的君王,他诛杀暴君苻生,为永嘉之乱以来的关中百姓,带来了二十年的和平岁月,使得五胡乱华以来的北方再度恢复生机。
朝堂上闹得不可开交,鸡飞狗跳唾沫横飞。
直到,有人站出来怒指你们这是浪费口水,是战是和理应听陛下意思。
这就把赵祯推了出来,是战是和你皇帝说了算吧。
你是天子,决策权本就在你。
出了事赵祯自己背锅,赢了你是千古第一明君,输了,你的帝王生涯留下不光彩的一笔。
赵祯却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