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零七章 巧遇(2 / 3)

那老者叹了口气:“设了,可饥民太多,根本就不够。”

“那你们去哪儿?”

“不知道,走到哪儿算哪儿吧。

家是回不去了,走不动了路边一躺,就当回家了。”

老者说。

生存都是奢望,活着已经是在受罪。

死就死吧,随便饿死在路边,一了百了了。

石小凡默然,或许赵祯说得对,什么盛世、什么明君,这就是水深火热,昏君奸臣当道。

赵祯是昏君,而我石小凡就是奸臣。

我们自以为天下太平了,百姓过上好日子了。

不愁吃,不愁穿了。

实际情况呢,这唐州,这柳河县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百姓过成这样,每个人都难辞其咎。

妄自菲薄的石小凡,没有了往日的笑颜,他指了指东北方向:“往东北走,去叶县。

那边的情况好得多,你们去了还能讨一口饭吃。”

饥民们一怔,叶县。

有人去过那里,那边没有遭灾,或许,是他们唯一的活路吧。

只是,饥民若是源源不断的涌过去,叶县怕也撑不了多久。

等你吃光了百姓们的热情,一粒米你也不会要到。

“来福,拿纸笔来。”

石小凡招了招手。

来福去车上拿来纸笔,石小凡写了一份文书。

然后,来福取过包袱,打开包袱从里面拿出一张授印。

石小凡用授印在文书上印了一个印章,再把文书交给那老者:“拿着他,去叶县交给当地县令。

让他放开官仓粮食,在城内广设粥棚。”

老者是识字的,他接过书信一看,只见上面写着:兹着令叶县放开官仓,城内粥棚一里路不得少于一个。

粥需立筷,筷倒则拿尔人头祭奠。

腾开县衙、学堂、医馆、庙堂安置饥民。

下面的落款,是京西南路宣抚使大印。

老者大惊,带着饥民伏地便拜。

石小凡扶起他们,给他们指明了去叶县的方向。

饥民们千恩万谢,扶老携幼的去了。

这次,石小凡看到路边那些倒毙的尸体没有再说什么,他只说了两个字:“上车!”

狗腿子们面面相觑,小公爷的终于活过来了。

活人毕竟比死人重要,前面还有无数百姓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