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或草地改良后开始种植棉花的。这些农场主创业的阶段一定更艰辛。但他们的目标是明确的,就是收获棉花。人必须为自己设立目标,不管这些目标有多小。只要有了目标,坚定不移地向目标努力。最后能实现就是成功,不能实现自己也奋斗过,总是无憾的。
影响目标实现的因素很多,光靠努力不行,机会也是很重要的。
每年从河南或甘肃大批涌向这里的摘棉花大军,估计就是来这些地方打工的吧?看来,人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对钱财的渴望,就像骆驼为了寻找水源一样,无论多远,受尽千辛万苦,也要寻过来,哪怕只有刚刚够维持生命的那么多。
还有极少量的当地人住在这里。他们以放牧为生,再种点蔬菜,很少见到有种粮食的。他们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令人惊讶的是,少数人还拥有摩托车,甚至北京212。他们经常会在小队经常经过的地方守株待兔似的等在那里,兜售他们抓到的野兔,野鸡,野鸭,大雁等野味。5块钱一只。旭他们经常一下子就买三四只。放上大量的红辣椒,做上一大锅香辣兔肉,美美的吃上一顿。当地人最需要的不是钱,而是汽油。他们喜欢以最古老的“物物交换”的方式和石油人做生意。这是小队严令禁止的,也是旭他们最为不喜欢做的事情。他们就用破了的被子、棉大衣跟他们交换。有时候一件棉大衣能交换一只羊。
主营地只有一个。小营地则分散得到处都是。仪器更是每天干到哪就住到哪。每天两个人当班,这两个人也替换着干活,一个人干活,另一个人则帮司机做饭。司机除了负责开车和维护发电机之外,还兼起了厨师的重任。每日三餐主要由他来做。队上给配备的厨房用具很全。燃料用液化气,煤块,或者砍成块状的木头。工具是现代化的,但一切做法都是原始的。没有真正的厨房,所有的活动都是在露天下完成的。沙漠里有时候风很大,煤气灶的火点不着,只好用纸箱或什么东西在上风口挡着;锅灶没有支架,就用木头或石块支着;石头还是在上个工区捡来的,这里都是沙子,没有石头。隆冬零下20多度的气温,肉都冻得刚硬,劈,砍,磨,蹭的功夫全部得用上;往往菜肉还没切好,手早就冻得僵硬了;水冻成冰坨,还要一点点化开;液化气也冻上了,点不着,只能用煤块或木头做饭,烟很大,做出来的饭菜经常带着或多或少的煤烟味道;不过煤块和木头也有好处,它们燃烧后剩下的碳,晚上可以埋在沙子底部,把水桶放在上面,再用沙子盖好,第二天水就不会冻。
幸亏仪器上有发电机,可以用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