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河决濮阳瓠子,东南注钜野,夺泗入淮。元封二年,瓠子河塞,河经徐州凡二十年。”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察看灾情,目睹洪水漫流,竟也不禁赋诗悲叹:“我谓河伯兮何不仁,泛滥不止兮愁吾人。”这次黄河“夺泗”,是有史书记载的第一次。
第二柱铭文:“宋神宗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河大决于澶州曹村,南徙水及徐州城下。知州苏轼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城赖以保全。”
史书记载,大水围城,水深二丈八尺。苏轼身先士卒,抢筑大堤,抗洪保城。他夜宿城上巡查险情,屡过家门不入。
他临危时刻,以诗言志“坐观入市卷闾井,吏民走尽余王尊。”
一旦堤防溃崩,他甘愿像汉代东郡太守王尊那样,以官身填堤,祭祀河神,力挽狂澜,确保百姓和属下脱险。石柱铭文的上端,刻有抗洪保城的图像。
第三柱铭文:“有明以来,河水横溃,无岁不灾,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大溢徐州,水积城中逾年,河督潘季驯浚魁山支河以通之,积水乃消。”
明代水灾频繁,治河专家潘季驯,四任总理河道,达27年之久。他走险探测水情,浪打舟翻,险些丧生。
除治理徐州水灾,其功绩在于,“筑堤防洪,束水攻沙”,营造千里黄河的堤坝体系,可黄河真防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