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着一支一万多人的机动巡警力量。但是,李延清却无随便大规模调动的权力。
首先,全天下的调兵遣将的权力,都掌握在总参议司作战房的手里。
换句话说,李延清这个警政寺卿,若想调动超过百人以上的巡警离京,必须经过总参议司作战房的批准。否则,就是擅自调动兵马的滔天大罪,必须掉脑袋。
其次,兵马离京,必须事先规划好详细的出城路线,并去九门提督衙门进行必要的备案。
没办法,规矩大于天,李延清哪怕再不乐意,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等一切手续办妥,李延清领着五百名全副武装的巡警,护送着一妃四嫔的车驾,浩浩荡荡的离开了京城,直奔蜀地而去。
出于安全考虑,宫里派来的三百余名背弓带刀的大内侍卫,再加上一大堆的女官和宫婢,使整个离京队伍的总数,超过了千人之多。
从阳平关到剑州城下,区区三百余里地而已。但是,由于山路异常崎岖难行,正常情况下,需要行军八到十日。
按照廖山河原本的设想,蜀军败退出阳平关后,应该烧毁栈道,阻挡汉军主力进攻剑州。
然而,实际情况是,阳平关内的大火,将蜀军的败兵们吓破了胆,只顾着逃命去了,竟然忘记了烧栈道这么重要的事。
于是,廖山河派出的先遣工兵营,直到距离剑州十余里的潜山冲,才被迫停下了前进的步伐,转为修理栈道。
廖山河赶到施工现场上,仔细的观察清楚现状,不由皱紧了眉头。
别看蜀军仅仅只是拆毁了十余里的栈道,如果按部就班的展开修复工作,至少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
问题是,数万主力大军,深入大巴山区,坐困于丛山峻岭之中,几乎没有获得就地补给的可能性。
处于中军位置的李中易,很快就得知了前方道路遇阻的消息。不过,他并没有去前沿阵地,而是选择了就地宿营。
在李中易看来,既然选择了廖山河为行军大总管,那么,指挥作战的相关事项,都应该充分交给廖山河,此所谓用人不疑也!
将领们指挥大军作战的能力,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从战争中不断的学习战争规律,然后举一反三,推而广之。
说白了,在战前的军事会议上,总参议司作战房的参议们,已经充分考虑到了栈道很可能被烧毁的情况出现,已经制订了较为妥善的应急作战计划。
更重要的是,在汉军已经拿下了整个汉中平原的情况之下,后方的粮食补给运输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