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3章 我又来了(3 / 4)

逍遥侯 大司空 3134 字 2021-07-02

位。

但是,随着唐末军阀混战,军费徒增,至五代时,各个割据政权均在其辖区内加征“身丁钱”。

大周朝立国之后,各地仍延旧制征收。其男子二十成丁,六十为老,在此年龄范围内不分主、客户均须负担。各地税制也各不相同,如洺州每丁纳钱六百九十五文,磁州五百九十四文,成为百姓的一项额外苛赋。

地方官想多捞钱,老百姓不堪重负,很自然的也就选择了瞒报人口。

李中易也不知道民间究竟隐瞒了几成人口,只是从来往的商户以及各地的线报那里,间接的知道,各地民间人口的瞒报率,大约都在五成左右。

由此计算下来,整个大周的人口,总计也不过四千多万而已。

以区区四千万人,若是养活三十万甚为消耗钱粮的精兵,民间的负担显然过重。

归根到底,契丹国的疆域太过于庞大,又是迁移流动性极强的马上民族,其全国真正动员起来,带甲百万绝对不是梦。

将来,李中易的手头若是没有二十万以上的精锐兵马,很难将契丹主力合围,并一举灭国。

道理其实是明摆着的,李中易即使带兵二十万北伐,国内也至少需要十万兵马留守,以震慑宵小之徒。

基于长远的战略性考虑,李中易很早就定下了彻底征服高丽国的计划,目的其实也很简单,利用高丽国的所谓三千里锦绣河山,帮他养活十万精兵。

浩浩荡荡的船队,按照参议司事先的计划,顺利的抵达了江华湾偏北的新罗村。

充当先锋的刘贺扬部,按照参议司制订的作战计划率先抢滩登岸,并迅速的展开了战斗队形,以防不测。

有了刘贺扬所部的列阵防卫,整个李家军的大部队,开始有条不紊的下船。

根据船形的大小不同,每条船上大致装载了一个至三个都的将士,等船靠岸后,这些成建制的部队,便按照规定的方位,严密列阵于刘贺扬部的侧翼。

李中易手持单筒望远镜,就站在舷窗前边,默默的注视着部下们鱼贯登岸的身影。

如此庞大的部队,却井然有序的登陆,这离不开各个分参议司大量而又细致的事前工作。

依照事前的布置和演练,除了总参议司必要的值班人员之外,包括军法司以及各个分参议司的人员在内,全都被安排到了每条大船之上,他们充当着至关重要的联络重任。

当初,李中易乘船偷袭榆关的时候,尽管总参议司制订了详细的登陆计划,却因为两栖作战的经验不足,计划没有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