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态势。为了延缓宋军的进攻,李煜每年向北宋进贡巨额财
宝,又贬损南唐制度,把国主的旨令“诏”贬称为“教”,将诸王降为国公,将尚书省
降称为司会府、御史台降称为司宪府等。不少南唐的大臣已预料到王国的灭亡近在眼前
。南唐名臣徐锴于病逝时反而庆幸“吾今乃免为俘虏矣”。
从973年起,宋太祖赵匡胤屡次要李煜到汴京朝觐,以便和平统一南唐。但李煜不肯
放弃割据,“称疾不行”,并宣称“臣事大朝,冀全宗祀,不意如是,今有死而已”。
974年,赵匡胤令大将曹彬率军进攻南唐,使南唐错失了和平统一的机会。宋军包围南唐
都城金陵后,赵匡胤和曹彬都曾劝告李煜停止抵抗,以免全城生灵涂炭。李煜仍迟疑不
决,直到城破被俘。对于李煜不识时务的行为,马令在《南唐书》中作了如下评论:宋
朝建立后,“普天之下,莫不翘首太平”,而李煜仍“窃土*,十有六年,外示柔服
,内怀僭伪,岂非所谓‘逆命’者哉!”
吴越国由钱俶的祖父钱创建于907年,其疆域包括今浙江、江苏、福建的十三州和
一军。在五代十国的乱世中,钱镠一直以“善事中国”和“保境安民”为国策。临终时
,他又嘱咐子孙“要度德量力而识时务,如遇真主宜速归附”,即在中国出现统一的形
势时应迅速放弃割据。此后的四代吴越国王都遵循钱的遗训,始终没有称皇称帝,而
是一直向中原的朝廷称臣纳贡。
在北宋发动攻灭南唐的战争后,李煜曾致书钱俶:“今日无我,明日岂有君”;吴
越国丞相沈虎子也有南唐是“国之屏蔽”之说。但钱俶认清当时形势,不仅没有援助南
唐,反而遵照赵匡胤的命令,派出大批精锐夹击南唐。南唐灭亡后,对于是否交出吴越
国的疆土,钱俶也曾心存侥幸。978年,钱俶第二次去汴京朝觐时,曾经依附南唐的清源
军节度使陈洪进向宋太宗赵光义献上了漳、泉二州的土地。钱俶又一次感受到北宋统一
的巨潮不可阻挡,“不速纳土,祸且至”,最终决定“保族全民”,将“三千里锦绣山
川”和十一万带甲将士,悉数献纳给中央政权,从而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一个强
盛的割据王国与中央政权的和平统一。
二李煜、钱俶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