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还有人,否则王局长哪会那么好说话。
其实,赵林也是这件事的“受害者”。牵一发而动全身,卢向东由农修厂调整到了环保局,李东阳的内侄由环保局调整到了质检站,并不是说把原来准备分配到质检站的毕业生直接调整到农修厂就可以了。能够分配到质检站,背后肯定有关系,所以也要调整一个相对还不错的岗位。这样一来,整个分配方案就等于动了大手术,也不知道修改了多少次,最终一个财会专业的大专生被分配到了农修厂。人事局没有配备电脑,所有表格都靠赵林手工填写,着实让他忙了一个多星期。
赵林清楚自己是整件事的始作俑者,再忙也不敢有怨言,更不能让李东阳知道。不过,一条红塔山相当于他半个多月的工资,再忙也值得。因此,赵林对卢向东也就格外客气:“向东,材料和介绍信都在档案袋里,你交给环保局人秘股的陆股长就行了,我已经打过电话了。”
“谢谢赵股长,有时间咱们再聚。”卢向东说的并不全是客气话。他在城里本来就不认识几个熟人,而赵林又比他大不了几岁,年轻人之间容易沟通,多来往几次就成朋友了。赵林虽然只是个小人物,但小人物有时也能派上大用场,这次分配其实就亏了赵林的点拨,卢向东也真心想再感谢他一次。
“行!下次我安排!”赵林这一次答应得非常爽快。他在人事部门呆了几年,深知人际关系的重要。卢向东和他不在一个单位,彼此之间没有升职、评优等方面的冲突,而且说不定将来还有事情会求到卢向东。另外,在赵林想来,卢向东也应该有一定背景,多交往交往也不是坏事。
卢向东当然不会让赵林请客:“您就别和我争了,等忙完了我给您打电话。”
赵林倒是从善如流:“行,我听你电话。环保局知道在哪吧?在东门附近,到那一问就知道了。”
……
在朝阳县,城建局属于效益比较好的几个部门之一,在东门单独建了一座城建大楼。环保局是从城建局分出来的,经县政府协调,从城建大楼划出了一层半给环保局作为办公场所。现在的城建大楼由两家合用,一楼、二楼西半边归环保局,二楼的东半边、三楼、四楼归城建局。
一楼最外面一间办公室挂着个“环境监理站”的牌子。门敞开着,屋顶上的吊扇“呼呼”作响,十多个平米的办公室满满当当挤了六张办公桌。大多数办公桌都空着,只有最靠墙的一间办公桌后面坐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正低着头,不知道在写什么。
卢向东轻轻敲了敲门:“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