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怕有冗员冗官之虑。”
“这事不用操心。”朱慈烺笑道:“拿了文凭只是敲门砖,要想为官还是得优中选优。日后拿了文凭者越多,可供选材的人自然也就更多。”
张岱颇有些失望:“那岂非又回到了科举选官的旧路”
朱慈烺微微摇头,国家抡才大典不是说废就能废的。清末以为兴新学,废科举是一种进步,但实际上民国时代的官员要么是清朝遗老,要么是起点较高,很轻易地进入国内外的大学深造。最后选出来的人,说好听些是学贯中西,说白了其实还是传统教育出来的一类。
到了红朝变法之后,公务员考试逐年升温,千中取一遂成常态,这不是科举的借尸还魂么
目前朱慈烺能做的只能是微调?ahref="http://www.iei8.com"target="_blank">www.iei8.com凭偃跃梢欤皇茄〕龅慕坎荒苤苯尤喂伲匦虢姓г貉埃跋罢薄H缓蠓峙闪浚凑沾场肮壅敝贫冉惺迪埃詈罂计烙判阏卟拍艿霉佟6靶姓г阂抟稻湍芊峙筛飨匚傥舻那榭觯不嵋蛭耸黾樱等奔跎俣兴谋洹?br/>
“选官之事可以慢议。先生若思有所得,大可写成文章,投稿于《皇明通报》。”朱慈烺笑道,再次将话题拉回自己的轨道:“找先生的缘故,是想请先生主持国家图书馆。”
“图书馆”
“汇集天下之书,供天下百姓借阅。”
张岱吸了口气,浑身寒毛炸了开来,只觉得眼前这年不及弱冠的皇太子,登时渊渟岳峙,令人仰止。
古来修书的帝王、太子不少。古有昭明太子的《文选》,国朝有成祖皇帝的《永乐大典》。然而立志兴办一处巨大的图书馆舍,供天下人汇聚其中,各取借阅,这是何等高洁的志向,又是何等庞大的胸襟!
“江南有好藏书之家,多自建书楼,便是亲朋欲往一观,也颇多诘难。殿下若是真能成就此文教盛事,岱愿以余生,尽付其间!”张岱敛容拜道。
朱慈烺道:“我先说说这图书馆规制吧。”
在明代是无法套用后世的图书馆管理制度的,故而这也让朱慈烺着实花了些心思。首先是押金不能尽收,很多人不能进学是因为穷困,若是这上面再收押金,难免成了一道门槛。所以要杜绝借书不还,则只有另开宣泄口。
“由公家提供纸笔,许其抄书。凡抄两份者,可留存一份,另一份归于抄书人。”朱慈烺道:“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