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按察使的职位,在济南开府立衙,为蔡懋德的助手。
所谓乙级行政区,还要从李遇知的启本说开去。
……
崇祯十七年六月十八,吏部尚书李遇知启本,请将天下府县分为甲乙丙丁四等。
甲级是稳定区域,当前只有乐夏防线以东的两府之地;乙级是待治理区域,诚如青州府和大半个兖州府,以及新近占据的徐州四县;丙级地区是名义上的朝廷统治区域,包括南直隶、两广、云贵等地,可以说是非敌非友,东宫对此也鞭长莫及;到丁字号上,便是敌占区了,不论是被闯逆、献贼还是东虏占据,这些地区只有用刀枪说话,绝对不会有什么商榷的余地。
过去各府县也有上中下之分,依据的标准是每年的税赋额度。如今按照安全和稳定姓区分之后,官员分配也有了标准。
启本中另外涉及一个敏感问题,便是知府、县令等地方官员的委任派遣。
官员的人事权本来由东宫内部决定,李遇知明确在启本中明确请求:由吏部制定官员名册,派遣官吏。
朱慈烺对李遇知的感官一向很好,知道此人虽然不是夏徐高张——夏言、徐阶、高拱、张居正——那样的名臣,但也是个做事尽心尽力的循吏。能够提出吏部委任官员这一条,也足以证明他内心中是忠于朝廷和国家的。
如果不是这份忠心,李遇知也不会冒着天大的嫌疑站出来。
因为他非但是吏部尚书,更是一位八十岁的老人。
在原历史剧本中,李遇知是在燕京城破之后绝食七曰而死。而如今,他以八十高龄,随驾出海,每曰上朝,就算吏部几乎空置,他也按时应卯,没有丝毫懈怠。
作为一个经历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的元老,亲身体验过文官对抗皇帝的国本之争;说不清道不明的“三大悬案”;东林欺负其他文官的“众正盈朝”;各党文官反咬东林的阉党执政;皇帝处置阉党的“钦定逆案”……
李遇知怎么可能不知道自己这一倡议,会被“汰渍档”视作抢班**,也会被“皇党”视作卖身投靠。依照一位部堂级高官的政治智慧,为什么要做这种里外不是人、吃力不讨好的事
“朝纲之乱,首再政令紊乱。千岁以令旨行事,终究要遗人口舌。世人愚鲁,不知国家运作之繁杂,也不知各司统辖有差,只看到令旨便以为是殿下**,如此下去,必然给了小人投机之隙,也难禁谣言甚嚣尘上。”李遇知的声线低沉,加上年纪的关系,若不用心倾听,很容易听漏。
朱慈烺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