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五二 戍兵骑马出萧墙 三(2 / 3)

金鳞开 美味罗宋汤 2554 字 2021-06-06

笑道:“老臣实在不堪驱驰……”

“姜尚八十方拜相,先生才七十……哦!对了!”朱慈烺抚掌站起:“先生的确不宜四处奔走。是这,我正想单独成立一个司署,将朝廷大略方针、各地要事集于一纸,刊行天下,要人统筹,先生正当得此任。”

“殿下,”李邦华略有吃惊:“这不就是通政司和邸报了么”

朱慈烺笑道:“其实就是要从通政司手里将这差事读力出来,也不称邸报,只称《皇明通报》。以后银台只做收受内外奏章的事,简单来说,只进不出。”

邸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汉早期,唐朝时出现了雕版邸报,宋朝时固定了发行时间。明朝的邸报发行归通政使司负责,到了崇祯十一年开始用活字印刷术,虽然质量较之雕版的邸报差了许多,但胜在刊印及时。

作为自己的喉舌,朱慈烺当然不能允许别人染指。只要《皇明通报》能够打开市场,确立舆论界的地位,成为公认的朝堂风向标,那么曰后无论皇帝做出何等动作,都扼制不了东宫传出的声音,也无法削弱东宫在士林的影响力。

“而且邸报的来源太窄,”朱慈烺道,“只以政事为主,而且都是朝堂定论。我想看到的《通报》需要有各方各界的声音,如琢如磨,甚至可以抵牾争辩。因此才不适合由通政司来出。”

李邦华人老成精,何况江南又不是没有这种私家吧报房。万历时候的妖书案,说穿了也是有人想通过文字来惑乱人心,影响国本人选而已。他听朱慈烺这么一说,心中已经了悟,既感念皇太子对他的信任,又着实想不出有谁能够来替代他。

倒不是吴甡等人的才能不足,而是要办好这《皇明通报》,重中之重就是“无私”两字。如何让这《通报》成为皇太子的喉舌,而非党争的利器,是选择主事者的根本要求。

李邦华最大的优势就是:站队早,不结党。

其后便是精通南北两京的政务、军事。有他坐镇,就不用担心《通报》上出现迂腐书生的臆想之辞了。

朱慈烺如此诚恳地看着李邦华,实在让这位老臣无从拒绝,只得道:“若此,老臣勉力为之。一俟殿下有了俊杰才士,老臣便退位让贤。”

“还得先生给我培养一个出来才好。”朱慈烺笑道,旋即又道:“先生以为,这个衙门该如何命名”

李邦华浑浊的双目微微阖闭,在长长的两息之后,方才道:“殿下,或可不定为衙门。”

“愿闻先生高见。”朱慈烺道。

李邦华轻咳一声:“自有宋一朝以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