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死也不服(2 / 4)

家父是康熙 大司空 3721 字 20天前

权,康熙岂不是白当了五十一年的皇帝!

康熙没搭理老十四,扭头问温达:“履绥,你看呢?”

温达皱紧了眉头,说:“皇上,出兵朝鲜,兵少了无法灭国。派兵多了,一旦战事陷入僵局,恐国库的存银消耗过巨。毕竟,保和殿尚在重修,畅春园和热河行宫也都在扩建之中。”

作为首相的温达,确实很有几把刷子,说的也都是老成谋国之言。

温达虽然没有当面反驳老十四,却用算账的手法,变相否定了老十四的狂言。

别看朝鲜是蕞尔小国,其国内,一直养兵十余万,北防大清,南防倭贼。

区区三千铁骑,就想灭了朝鲜国,显然是吹牛嘛!

当年,皇太极携鼎盛之八旗军威,也率了十万大军,才迫使朝鲜人投降称臣。

“辰泰,尔父武勇无双,战功赫赫,你不会让朕失望吧?”

康熙居然跳过了兵部尚书殷特布,直接问了辰泰。

辰泰一直跟着费扬古南征北战,虽未独立领过军,军事经验却异常之丰富。

“回皇上,我大清有无数的火炮和鸟枪,胜朝鲜无虞也。但是,朝鲜南北长达三千里,我大清出兵,绝不能少于五万,不然的话,粮道很容易被贼军截断。”辰泰说的就是用兵的正道理。

康熙三征准噶尔的时候,为啥一定要出兵十几万呢?

说白了,就是王剪的老办法,硬堆国力,像长城一样的平推过去,迫使楚军决战!

秦胜楚,秦胜赵,都是堆国力,平推硬耗的结果!

如果,赵国国力足够,不缺粮食,不怕硬耗,也就没有长平坑卒的惨剧了。

“殷特布,你呢?”康熙仿佛刚想起兵部尚书似的,扭头看向殷特布。

“皇上,江南绿营日渐腐朽,已经不堪大用了。倒是,直隶和陕甘的绿营,尚有求战之心。”

兵部只管绿营,殷特布也就只说绿营的真实战力。

胤禑暗暗点头,清初时期的八旗权贵们,既有很多提笼架鸟、飞鹰走犬的纨绔子弟,也有不少殷特布这种有见识的高官。

一个砖制皇朝,能够坐稳江山,根源就在于:统治阶级内部,必须能人辈出!

“小十五,朕给你五万兵马,替朕马踏汉城,可乎?”康熙最后才问胤禑,显然对胤禑寄予了厚望。

在诸位皇子之中,即使是战功赫赫的老大,也从未独领一军。

可是,胤禑已经先后几次单独领兵出征或平叛。

尤其是最近的一次,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