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当棺材成为文明的审判席:李存远的双重控诉》
“李存远的镜头是一面魔镜:照见霉国在阿福汉自封的‘文明使命’,也照见霉国社会的身份焦虑。
当主角用中文、英文、达利语(阿福汉)交替求救时,他的声音成为全球化时代的缩影——被强权忽视的多元声音,最终在棺材的封闭空间里形成共振。
这种对‘沉默大多数’的关注,让该片超越了地缘政治的藩篱。”
......
短短5天的时间。
在这个周的周五,李存远的《活埋》票房已经来到了3500万。
几乎是以每天500万的平均速度在疯狂增长。
不仅媒体在报道,李存远参加一些上映活动时,也被越来越多的记者所重视。
“李先生,听说你从小生活在台岛,怎么会想到来京城上学?并且所拍摄的《活埋》电影中主角林宇的回忆中,穿插了唯美的华夏元素,不管是故宫雪景,还是回忆定格出现的红旗,都堪称神来之笔。
你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创造出一场棺材里的史诗?”
“我虽然从小没生活在内地,但随着父母也多次来过祖国内地,所以得见升旗飘扬、故宫雪景等一系列景色。
拍这部电影,一开始只是有感于这一年发生的大事,也就是霉国政府为了9·11事件开展的打击恐怖分子活动,进而展开了阿福汉战争。
阿福汉战争,一开始是正义的,是受到全球瞩目的。
但我在考取大学前,在外旅游时,曾遇见过一个自称阿福汉难民的朋友。
他给我讲述了阿福汉战争的另外一面。
他们这些被殃及池鱼的平民,生活之艰难,所处环境之恶劣。
这让我发现,战争是残酷的,所以就有了拍这个电影的想法。
之所以选在棺材里展开,也是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主角的身份,也更能引发国际讨论,反思战争的危害,以更多地关怀给予战争里的平民。”
李存远在接受完采访后,直接和韩三苹告别。
“这里。”
郭碧亭在远处朝他挥手。
少女已经来了5天了。
这5天是他走到哪儿,她就跟到哪儿。
也幸好刘艺菲正忙着拍《天龙八部》。
江一艳和周洋在学校上课,也得知他在忙各种事情,并未打扰。
“累不累?我都叫你在酒店等着了,我又不是不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