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点将录》本质上只是“阉党黑名单”),某些人心目中统一而强大的“大明文官集团”根本没有,只有各个互相看不顺眼的利益集团。
如今以高务实为首的实学派是不是也算一种利益集团?同样是的。非要拔高一点来说的话,无非是此利益集团因为有高务实这个穿越者把控方向舵,所以更加符合时代进步的特征罢了。
无论如何,明末文官集团之间的派系斗争,反过来在一定程度上给明朝的财政续了命。在“中产”大量破产、勋贵集团又不给力的情况下,总会有一派文官在打击敌对的文官派系之余,自觉或不自觉地代替勋贵的功能,帮皇帝向敌对派系的官绅、富人收税。
然而,这种文官互斗、朝廷渔利的政治状态,在崇祯朝终止了。因为政治上幼稚、性格上刻薄的崇祯圣君将大明朝廷所有的利益集团全都得罪光了。
首先,崇祯上台后干掉魏忠贤、打击“阉党”,得罪了“阉党”背后的官绅势力;然后,崇祯又在“东林党”的要求下对锦衣卫进行了削权,间接得罪了勋贵集团。
按照以往的规矩,此后崇祯应该跟当时被称为“东林党”的利益集团结成政治联盟“共天下”。但偏偏在这个时候崇祯却又跟“东林党”翻了脸——后来被定义为“东林党”的某派江南官绅势力,除了崇祯元年“众正盈朝”,从崇祯四年开始就只有几个摆设而已,一直不过是个“在野党”。
最要命的是,此后的崇祯不再信任任何政治派系,或者说他拒绝再跟任何政治派系合作,真正做到了“超然一切”。从扶持“无党派人士”温体仁开始,逐渐走上了“孤家寡人”的死路。
从此,他不仅不再依靠任何“党派”势力,还辞退和处死了很多他眼里的“亡国之臣”——崇祯在位的十七年里,换了五十个大学士、十四个兵部尚书,杀死或逼得自杀的督师或总督有十一人,杀死巡抚十一人、逼死一人。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崇祯甚至杀了替他跟满清谈判的陈新甲。
1639年),他率部在巨鹿贾庄被清军包围,结果高起潜拥兵不救,终因炮尽矢绝,战死疆场。
孙传庭依靠家族培养的知识分子在陕西重建军屯系统,在不需要明朝财政拨款的情况下,靠屯田发展了一万多秦军。再后来,朝廷对孙传庭警惕起来了,导致孙传庭差点当了毛文龙第二。虽然孙传庭没有像毛文龙那样被冤杀,但崇祯的“瞎指挥”最后依然坑死了孙传庭。
许都,一个忠君爱国的铁杆明粉,“散钱财,募勇士”,自费组织民兵、锻造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