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的损失,意大利人不得不采用这种方式来应付局面。在四个后卫的后面再安排一名后卫,但他不用像其他四个人那样去进行人盯人防守,他负责为本方的后卫提供纵深保护,并随时策应协防,在防线上具有行使“自由”的权力,因此被十分贴切地称之为——Libero(自由人)。
但是这样的“自由人”其实并不自由,因为他唯一的、也是最重要的自由便是破坏对方的进攻,尽管此时他无需专门盯防某一名对手而相对自由。更别提在守势足球大行其道的意大利,一旦球队开始反击、他便只有靠边站的那种不自由了。所以他只是“自由防守人”。
真正的“自由人”出现在德国,但是萌芽形态则出现在1966年的英国世界杯决赛上。当时的还未满二十一岁的贝肯鲍尔第一次参加世界杯,在此之前他已经被当时西德最著名的体育记者本.哈德尔评价为“贝肯鲍尔是我们在二战之后最有价值的足球天才”,他的本职工作是进攻组织。他在前五场比赛中表现完美——除了被公认为最佳进攻组织者之外,还打进了四个球,位列最佳射手第三名。
但是在和英格兰的决赛前,德国主教练绍恩在身为国际足联讲师的西德籍教练德特玛.克拉默尔的建议之下,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对球队做了一个细微的调整:用自己的“组织者”贝肯鲍尔去盯防对方的“组织者”,全世界都知道的“只要盯死了他,英格兰队就一定完蛋”的博比.查尔顿。
这一招很凑效,从事后人们的“虽未完全制服博比,却有效阻止了他勇不可挡的进攻,人们终于看到了一个能与博比.查尔顿相抗衡的人物出现了”的评价中就能够看得出来。若不是英格兰突然冒出来了一个“神奇的赫斯特”,这位“替补杀手”不可思议的上演了世界杯决赛史上迄今为止仅有的帽子戏法和那粒令人至今仍云里雾里的“第三球”的话,结果还很难说。
后来这一招就让“具有一种天生的对世俗的反抗性”的贝肯鲍尔看到了自己的未来。赛后,当别人还在为失去了世界冠军而愁眉不展的时候,贝肯鲍尔却开始了思索——我作为组织者可以去专门盯防对手,那自由人为什么只能在后卫线上行使自己自由的权力,在本方进攻的时候还无所事事地呆在后面呢?自由人能够而且必须比清道夫作用更大一些,既然是自由人,球队开始进攻后就没有必要再待在后场,应该不失时机地在中场进攻中增加一个人,那样就更加容易穿透对方的方向。
紧接着他又又大胆设想——如果我作为拖后中卫站在后卫线上,便可纵观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