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宗,我辈书生的楷模。”
杜谦低头,沉默了许久,才吐出一口浊气,垂泪道:“为人子,不能替父分忧解难,天下之至不肖,莫过于我。”
陶文渊上前,拍了拍杜谦的肩膀,轻声道:“十一郎切莫作如此想,正是因为十一郎周全,官正兄才能无有后顾之忧。”
紧接着,这位陶先生有说了不少京城里的情况,最后给出了自己的推定。
“那三个节度使,在京城不会长久了,舆情如此,他们如果强行留在京城,即便能够继续作威作福个一年半载,到时候也会被天下人群起而攻之。”
“杜公之死,便是天地正气,给了这些祸乱朝纲的邪祟当头一棒。”
李云与杜谦对视了一眼,杜谦没有说话,李云则是缓缓说道:“就这个情况来看,那三位即便离开京城,离开朝廷,不在朝廷里任职任事。”
“他们的军队,怕也不会离开关中。”
陶先生闻言一怔,随即低头喝茶,没有说话了。
李云眯了眯眼睛,脑子里把关中的局势过了一遍,然后对着陶文渊轻声道:“陶先生,关中局势再如何动荡,也影响不到江南,先生且在金陵休息几天,稍后我便让人与先生重建丽正书院。”
说到这里,李云想了想,开口道:“下个月,金陵文会就要正式开始了,那时我需要初筛出三百人,继续进行文会。”
他看着陶文渊,轻声道:“到时候,这初筛的事情,就麻烦杜兄与文渊先生了。”
陶文渊看了看杜谦,杜谦也看了他一眼,开口道:“先生帮帮忙。”
“好。”
陶文渊很痛快的答应了下来。
之后,三个人又聊了许久,一直到傍晚时分,陶先生就有些疲倦了,杜谦让杜来安,带他到府衙的厢房之中歇息。
陶文渊离开之后,二人说话就没有什么顾忌了,杜谦低头喝茶,然后看着李云说道:“这位陶先生,到江南来只是避难而已,未必就愿意跟着咱们一起干,毕竟他这种大儒,要周全自己的名声。”
李云缓缓说道:“这个不碍事,等下个月,杜兄跟他一起做完初筛,到时候他不入伙也入伙了。”
这个时代的进士,不管是常科制科,一科通常只有二三十人,最多也就是三四十个人,少的时候,甚至可能是个位数。
因此,陶文渊并没有把李云说的“初筛”放在心上,毕竟三百人的初筛,听起来相当合理。
这位陶先生当然不知道,另一个世界的科考制度健全,发展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