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看了看,倒也没什么出格的地方,徐鼎臣年纪小,大约还要点脸,不像那些大人吹得那么大,这道题答得算是中规中矩,没让秦枫眼前一亮,但估摸着也不至于犯什么忌讳。
既然到了徐鼎臣这里,秦枫索性翻了翻其他的题目作答。
比如说有道题,是朱元璋询问这些还没正式走入政坛的贡士,关于治国的细节,具体应当如何处置,这个大明朝,跟之前的朝代相比,相同和不同之处,有哪些政策可以学习,哪些弊政需要改变。
这题目问得很细,牵涉到礼仪、法令、办学、农耕、选材、漕运、百姓生计等各个方面。
秦枫仿佛能看到一个眉头深锁的老朱同志,在深宫中慢慢踱步,将这些心中的困惑,询问这些年轻的学子,希冀能得到答案,找准方向。
呵。
果然是老朱出的题目,这些题目的立意,就挺朱里朱气的。
其实在秦枫看来,这……还是一道废题。
因为老朱这个人,固然是雄才大略,勤奋肯干,但他潜意识里,大约是比较自负,也很期待一种稳定的状态,这很可能因为童年经历造成的影响。
在朱元璋看来,稳定压倒一切,最好是他现在就把所有的条条款款都定下来,子孙后代照着执行就好了,这样避免麻烦,避免混乱,大明就可以长治久安。
可是……这却是个错误的想法。
时代是变化的,形式是变化的,百姓心思是变化的,国家发展是变化的。
唯一不变的,只有变化!
所以,要用不变的政策,来永远约束层出不穷的变化,便是朱元璋执政的不妥之处。
这道题,徐鼎臣的答案,依然是中规中矩。
对于朱元璋提出的问题,这孩子也是实诚人,条分缕析,逐一作答,甚至在作答中,还不忘夸一下皇帝,好家伙,情绪价值拉满了属于是。
秦枫就觉得有趣,他知道徐鼎臣的性格,若是他对皇帝不满,那么无论如何是写不出这样违心的话。
看来,老朱同志在他心里,也是个很不错的皇帝呢。
秦枫知道这是什么缘故。
其实,老百姓寻常是见不到皇帝的,稍偏远一点的地方,连皇帝这个概念,都是模糊的。
道理很简单,你一个升斗小民,九五至尊长什么样子,做什么事情,跟你有关系么?
对老百姓来说,他能见到的,接触到的那一级官员的样子,就是朝廷的样子,就是圣上的样子。
徐鼎臣见到的县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