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之外的战场所专门组建的部队。
在整个战争期间他们可谓战果辉煌,曾负责过:樱花四国岛、中南半岛、两河流域、黎凡特、安纳托利亚、巴尔干、达尔马提亚、甚至是德意志地区、乃至部分中东欧的地区解放、夺还工作。
在海外兵团的创始者姜培元帅的策划、指挥下,世界大战中盟军才能以摧枯拉朽之势结束,面临广大的托管地,兵团势力也被放置于最大,但随后而来的一系列调整,让兵团风光不再:
在战后因为托管区、占领地的行政区划调整,两河、黎凡特、东安纳托利亚、高加索方面被化为行省,也就不再属于“海外”,兵团也就解除对其的统辖。
东非诸国由于补给线过于漫长,在完成解放、移交治权、达成有利出口协约后,远征军就撤离了埃塞、索马里、埃及、苏丹、肯尼亚、利比亚等地,并将马格里布地区的阿尔及利亚与突尼斯交还给法国,以换回对方放弃法属于印度支那北部的“名义掌控权”,让东煌实据拥有无可辩驳的法理。
另外一个重要方向是四国,因为五十年代由棒战引起的政治对抗,海外兵团其下辖的第八师团直接连人带辖区被划归到煌东军区。
此外战后被许诺给予东煌的半个南斯拉夫王国和北意被实际行政统辖后形成了一个比海外兵团等级略高的单位:欧罗巴军区。
在大战结束后面的两年《维也纳协议》签署完成,奥地利恢复成统一状态,签署中立法案成为“永久中立国”(立场更偏向东煌)后,兵团从奥地利撤出,仅保留在该国境内的通行权,海外兵团的继任者、第二任兵团指挥官韩涛中将也被调任到金城军区担任司令员。
随后五年又经历各项人事变动、辖区统合,到了五十年代中期,海外兵团的权能几乎已经被削减为专指东煌驻德国集团军,此后兵团的总人数长期保持在三十万人左右。
4在六十年代后期布拉格之春发生后,由于地理位置决定“东德”腹背受敌,兵团员额增长至它的巅峰时期,这一数字一度增加至高达惊人的四十五万。
但这一数字随着整体局势缓和、东煌政府同意两德合并,并签署《煌德友好协约》,而持续减少。
这一协议保留了东煌继续在德国境内驻军的权利,但海外兵团的大部分兵力或是被重组,或是撤回至潘诺尼亚省,将编制转移到了欧罗巴军区。
现在海外兵团只在德国境内保留两个师团,六个非整建制师,约六万人分布在巴伐利亚、勃兰登堡、萨克森-安哈尔特、萨克森、西里西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