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了满清鞑子的宣传,后世人提起草原游牧民族的时候,常以来去如风来形容,好像他们是石头缝里面蹦出来的妖怪,可以不吃不喝,却能力大无穷,彪悍无敌一般。
但实际上,游牧民族行军也是需要补给的,而且他们需要的补给还比普通军队多,因为战马的食量比人还要大。
在到达敌境之后,他们可以通过劫掠来解决补给问题,可在那之前,消耗就得他们自己想办法了。鞑子惯常采用的方式是随军带着大批牲畜,或者跟部族一同南下,到了边境后,部族原地停留,战士继续南下。
后面那种方式比较节省,不过也是个破绽,如果明军反戈一击,那入寇的鞑虏的后路就断了,即便他们抢掠了再多东西,也比不上部族被连锅端的损失。
不过,这种事情很少会发生。
大明九边绵延数千里,处处都要防守,每次鞑虏寇边的时候,边军都只能疲于招架,根本没人想到要出塞反击,何况指挥边兵的都是文官,他们哪里肯担当边军出塞这样的责任?不论胜败,最后一个擅起边衅的罪名是妥妥的了。
所以,鞑虏南下的越来越频繁,规模也越来越大。春夏之际,他们就开始向南移动,一方面是追逐水草,牧养牲畜,一方面也是为了离边塞更近,等到秋冬之际,就是用兵之时了。
如果明军真的建起了归化城,这种情况就得为之改观了。
正德说话虽快,让人有些反应不过来,但沙盘却很形象,花当看得分明,预计的筑城地点,就在土默川。这里位于大青山之阴,大河之滨,最是水草丰盛之地,也是鞑靼西进甘陕,瓦剌南下宣大的必由之路。
在这里筑城,并屯驻重兵,那宣大二镇遭兵灾的风险将会被降到最低。鞑靼人若想越过这道屏障,就只能将部族留在阴山以北,以轻骑绕过土默川,然后才能突袭宣大。
可这样一来,路上的消耗将会非常恐怖,即便抢掠的收获再怎么丰厚,恐怕也难以弥补。何况,回程的时候,他们面临的是同样的麻烦,想要带着抢来的人畜,绕过归化城这个门户,难度不比带着部族南下小多少。
当然,鞑靼人也可以强行进攻,抢在在明军筑城前,占领土默川,或者赶在明军筑城的过程中,进行搔扰侵袭。只不过,正德本就是要求战的,他乐不得要进行会战呢,明军既然能在应州打败小王子和火筛联手,在归化就不可能输。
北征开始后,摆在鞑靼人面前的选择就只有这两个,要么放弃寇边的机会,远遁阴山以北;要么就倾力一战,破坏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