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垄断了明廷的庞大集团的代表。
弘治年间,兵部尚书马文升曾经提出大同边警,饷费不足,要求增加南方两税折银的数字。谢迁当即便表示反对,他说:先朝以南方赋重,故折银以宽之。若复议加,恐民不堪命。且足国在节用,用度无节,虽加赋奚益。
他的意思就是说:江南的税赋已经比别的地方高了,所以不能再增加了,而且钱这东西,只要皇上省着点花,其实是够用的。
当时,谢迁是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其余人等,以礼部尚书倪岳为首,也是群起附和,老实厚道的弘治皇帝最怕这个了,于是,马文升的提议没有通过。而谢大学士在江南士林中博得了为民请命的美名,赞誉颇多。
也是以此为开端,江南这样的富庶之地,朝廷当然不会轻忽,时不时的就要打打主意,因此,谢迁只能频繁的为民请命,最终博得了一个‘谢公尤侃侃’的名头。
当然,谢迁自己并不以这个名头为耻,反以为荣,之后更是逢事一定要发表意见,发表意见的时候也是一定要长篇大论,将尤侃侃这个名声彻底的发扬光大了。
江南多豪商,谢迁出身于江南,多年来也一直站在维护江南‘民众’利益的第一线,所以,他对商业手段是不陌生的,至少比另外两位阁臣精通得多,也因此对珍宝斋的警惕心更重。
南镇抚司到底是怎么艹作才能达到现在这样的效率,谢迁不知道,可他知道,这样的效率一旦推广开来,那对江南的商业将会造成致命的打击。而且,谢宏正在做的,就是他最担心的结果。
因为李东阳的提议,跟朝中有关系的豪商们都是慢了一步,最终通过代理制度获利最大的,都是些小门小户的商人。
若是从前,各大户自然会不遗余力的进行打击,可现在,有谢宏这个威慑在,他们却是不敢轻举妄动的,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别人赚大头,自己只能喝残汤,他们心里的滋味自是可想而知。
而后谢宏的手段更是层出不穷,就在昨天,经过他指点布置,一间青楼竟然也在一曰内起死回生,在业内风头一时无两。如今,对谢宏的手艺存有疑虑的人,至少在京畿周边是没有了。
珍宝斋‘包罗万象,有求必应,应必精品’已经是所有人的共识,原本还有些犹豫或者心存观望的,如今都已经蜂拥而止,象朝圣一样把珍宝斋围了个水泄不通。
尤以商家们为甚。昨天春丽和陈妈妈的对答很多人都听见了,只要有点商业头脑的人,对于先到先得、行业买断这规矩意味着什么,都有着相当明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