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坏也小,这两地依然是用木炭炼铁,所以这两处的精铁也不逊于倭国。以谢宏所想,倭寇很多也是闽地来的海盗,他们的武器八成也是来自于闽地。
等倭寇大举入侵之后,明朝很多有识之士,如:明末儒将茅元仪、火器专家赵士祯等人都曾论述过这个问题。只是这个时代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人还少,闽地岭南闭塞得很,也只有董平这样的技术狂人,才会不远万里长途跋涉,去寻找高明的炼铁技术。
谢宏的理论,让董平这个资深铁匠有点发晕:“谢贤弟,你是说煤里含有什么‘硫’,所以用木炭炼出来的才是精铁,精铁之所以精良是因为‘炭’的比重合适?咱们用的灌钢法就是渗入炭的过程,这样的理论真是闻所未闻啊。”
谢宏摸摸鼻子,说的有点过了,不过不这么说,好像很难解释清楚啊,咱又不是冶金专业的,哥是纯粹的手艺人呀。
这理论比较超前,董平想了一会儿,才略微理解,自嘲道:“董某在闽地数月,这才窥得一斑,还以为秘技,不想世间竟然已经有了完整的理论,我果然是井底之蛙啊。”
这个理论可不是现在就完整的,谢宏汗颜,随即又有些感慨,华夏源远流长,天才不知道有多少。只可惜在传统的制度下,不知道多少象董平这样的天才匠人被埋没了,若是这些人能取长补短,共同研究,哪里会让西方专美于前。
董平到底还是一心在手艺上,虽然对自己的落后感到失落,但心思很快又转了回来,问道:“谢贤弟,这炼铁理论是何人所述,可否引见一下,让董某可以拜见?”
唔,这个比较难,谢宏可不知道这些度娘资料都是谁写的,就算知道也没法给董平引见。好吧,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还有百炼钢,再推到书里好了。
“恐怕要让董大哥失望了,这些东西是小弟在古籍中看到的。”
“原来如此,恐怕这古籍也是上古墨家大贤所著吧,可恨胡虏多次祸乱中原,这样的古籍失落无数。贤弟,不知这古籍是何名,可否让愚兄一观?”两人越说越热络,董平也换了称呼。
我去,谢宏一拍脑袋,忘了董平也是读书人,兼职打铁而已,或者反过来说也行,反正没法象糊弄晴儿那样混过去,他支吾道:“这书也是小弟从前在同窗处偶然看到的,相隔曰久,也不知还在不在了,倒让董大哥失望了。”
董平果然很失望,长长的叹了口气,不过这人恢复的也很快,还没等谢宏再次拿起筷子,他又打起精神追问道:“贤弟既然看过古籍,那古籍可有超过闽地炼铁之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