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日军。肩部的一大块肉随着头颅和颈部一起飞到了半空,殷红的鲜血喷泉一样从腔子里涌出。没有脑袋的尸体在惯性的趋势下又踉跄着前进了两部,随后咚的一声栽倒在地。领着一柄鬼头大头,这名少尉操着粤语骂腔疯狂的冲进了人堆里。这个时候占有已经彻底的变为了混战,日军土黄色的的身影很快就淹没在滚滚人浪中,狂暴中的轻步兵们也竭力的试图从两翼包抄对日军形成包围。在炮击全面停止后,战斗真正的进入白热化,上千名士兵在旷野上挺着明晃晃的刺刀你来我往的搅成了一团。
“诸君,九段坡见,大日本帝国万岁!天皇陛下万岁!”金石声大作中,再烧毁了领队旗和其他重要资料后,挎着家传宝刀的荒木孤注一掷的带着属下鬼叫着冲了上来。
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陆军在1909年针对白刃战做出了战术修正。以日俄战争为例,根据大本营参谋们的计算在一次会战中至少需要1608门山炮/野炮和100万发炮弹。无论是装备规模还是弹药消耗都是日本陆军所不能承受的,家底薄弱的鬼子自欺欺人的提出了“在战斗尾声,依旧会爆发大规模白刃战”的结论,随即开始疯狂的加大白刃战训练。火力战打不过对手,冲上去拼刺刀也不能输的奇葩心态就此形成。根据平行时空中平型关的战例,抗战初期的日军身体素质普遍不错。身高不高但矮胖敦实,脸色发红,在近距离白刃战的时候两三个人一组采取背靠背的战术,一个班的士兵围上去都很难讨到便宜。至于白刃战前退出子弹,更加是无稽之谈。
在武士道信条的熏陶下,醉心于白刃战的日军在近战中表现的相当顽强。历史上的炮党从成立初期开始,一直和日本保持着错综复杂的关系。也不知道是否有意,纵观整个民国期间,包括光头在内的当事人对于日军注重白刃战的特点毫不在意。即使是天之骄子的黄埔系,也更多的是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着重强调对光头本人培养效忠精神。此消彼长之下,被压缩到一点上的日军居然越战越勇,一群萝卜头一样的日本兵嚎叫着组成一个大圆弧,背靠着背,你来我往的居然硬生生的打成了平手。
“能用枪的尽量用枪,干掉他们,一个不剩!”混乱的白刃战中,在警卫们的护送下苏宗辙以身作则的带领着部下将日军重重包围。顺手干掉那些零星抵抗的日军,回过头来就看见200来个日军组成一道环形防线,跟磁铁一样牵制住整整两个团的官兵。在两边都杀红了眼的情况下,里三层外三层的将日军重重包围起来的轻步兵们居然老老实实的打起了白刃战。锃亮的刺刀你来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