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潜伏待命的特勤们,全都做好了最会的准备。傻子都能看出来,这是九死一生的“签子活”,可这位部长(女王)大人不知道犯了什么痰气,居然要亲自上阵!直接惊掉了一地的眼球,随行的特勤们更是压力山大!
“这是情报部成立以来的第一仗,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风险越大回报就越大,一切都是值得的。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才知道!”扶着弹药箱努力坐稳,蓝兰摆摆手,笃定的回答道。
诞生于20年代末期的福特AA型卡车是没有减震系统的,一路过来封闭的车厢里狭小气闷,一路颠簸下来自然是不好受。就在所有人屁股都做麻了的时候,气派的青石城墙终于遥遥在望。
济南城的内城墙修建于明朝洪武初年,将前朝遗留下的夯土城墙进行加固,加以砖石重新修筑。东有齐川门(俗称老东门,今东门桥附近)、西有泺源门(俗称西门,今西门桥附近)、南有舜田门(俗称南门,今南门桥附近)、北有汇波门(今大明湖公园汇波桥),皆筑有城楼及瓮城,城周长十二里四十八丈,高三丈二尺,阔五丈。光绪三十年(1904年),济南开设商埠,为了方便交通运输济南内城又新开四门:东北为艮吉门(今大明湖东门东北附近):东为巽利门(俗称新东门,今运署街东,兴华桥西附近)、西南为坤顺门(今趵突泉公园东门坤顺桥附近)、西为乾健门(今大明湖公园西南门附近)。
外城墙则修建于清咸丰十年(1861年),适逢捻军北上,清政府耗银7000两,紧急在济南城外挑壕修筑的土圩城。同治四至六年(1865~1867年),又将土墙改筑为石圩子墙。重修后的石圩周长二十余里,高一丈二尺,阔一丈,开七门并筑炮台14座,从而使济南成为兵书上所谓"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古代城防体系最发达的坚城。
随着济南不断发展,至济南战役前,外城共有11道城门,各城门依次为东北海晏门(又称菜市圩子门,今海晏门街北首)、东永靖门(又称东圩子门,位于今东关大街与花园庄路十字路口处)、东南永固门(又称东舍坊圩子门,位于今泺源大街与和平路间)、东南中山门(今文化西路和历山路交接路口)、南岱安门(又称南圩子门,今朝山街与文化西路交接路口)、新建门(今山东大学医学院校友门对面)、西南永绥门(又称杆石桥圩子门,位于今泺源大街与顺河街交接路口)、正西麟祥门(又名林祥门,今共青团路西首)、普利门(今普利街东首处)、永镇门(又称迎仙桥圩子门,位于今顺河街与北坦大街交接口英贤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