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西伯利亚和远东的人口不过才一千多万人,而东南亚的土著人口此时已经超过了一亿。
除了其中部分华人外。尚有部分有着华夏血统,或者亲华势力,以及一些只认种族部落,不问国家的土著等,这些都是可以争取。用于支撑南洋的稳定。
但尚有部分寻求独立。或者在外国势力的挑唆下积极**的土著人却是以后华夏消化南洋的障碍。
孟享懒得一代代的教化,况且这些土著人的人口基数太大,在完全同化的过程中,出现各类意外的风险格外大。≦≧况且,华夏国内人口的压力也需要从南方减缓一部分,需要先清理一部分生存空间来。
为了华夏的未来。孟享不惜再次举刀。
虽然二战中比比皆是屠杀,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民族意识的苏醒。那些杀戮的名头都不会太好听,即使苏俄等大国强压下去的杀戮事件。也必然会被其他对手翻出来揪斗。
这不仅仅是一个名声的问题,如果名头臭了,民心的倾斜会在经济和科技等方面产生巨大的损失。
尤其是在西方主流文明掌控着舆论主流的时代,苏俄人一部分是自作孽,一部分是被夸大摸黑,使得人人避之。即使花上大笔的钱财,也不一定吸引一些人才的支持。
孟享知道随着华夏的复兴,东方文明的复兴之路也必然会遭到西方世界的强烈抵制,任何问题都会放大在公众面前。而华夏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离不开西方文明世界的交流和影响,至少在华夏强大之前,需要装一下文明人。
好名声,孟享根本就没指望,但却竭力营造一个没有致命错误的形象,使得世界民众至少能中立一些。≦≧
屠夫的帽子能不戴就不戴,一时的痛快是更多利益的损失。
仅仅顶着一个屠夫的帽子,就难以顺利的安抚同化当地土著。即使德国人的屠杀,还需要描绘许多美化的借口。要不然在其他势力的鼓动下,羔羊们持续的暴乱足以让任何一个管理者头痛羊毛的收割。
杀戮很多时候并不是最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上亿熟悉当地环境的土著居民即使在懒惰,也是改造周围环境的不错的劳动力。
经济和思想渗透更容易做到被人卖还要替别人数钱的警戒。
为了维持先锋军的良好形象,方便下一步的思想渗透,孟享一开始打算推出老蒋做恶人的。可后来孟享还是不忍心破坏那十万远征军的名誉,况且外人不会在乎重庆政府还是先锋军,最后所有的屎盆子必然都会被扣到华夏的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