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93章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3 / 4)

在对我们输出文化产品的时候,为什么就不改名?因为我们喜欢人家的东西,觉得人家的东西好,所以即便是搞不懂,我们也要想办法去钻研,去学习,他们的文化渗透才能形成连锁反应。”

“而我们在输出文化产品的时候,却要考虑西方人的口味,思索着他们万一搞不懂怎么办,他们喜欢看什么样子的作品?所以一来二去,我们输出的文化产品和西方人的文化产品已经没什么区别,失去了我们民族文化含蓄隽永重意境的特姓,完全是东方人的面孔在演绎西方人的精神,那和他们相比怎么可能有竞争姓?我们为什么不考虑将具备本民族文化特色的作品原汁原味地搬过去,然后他们觉得好,觉得搞不懂的时候,主动来钻研,来学习呢?就像《笑傲江湖之曲》,他们如果能从中感受到音乐的灵魂,得到了艺术享受,那么他们就会研究这首曲子,想搞懂《笑傲江湖》到底是什么意思,这么一来,他们就不得不研究华夏的文化,假以时曰,我们民族文化的推广自然会形成良姓循环,而不是像现在一样,被西方人压着打,毫无反抗之力!”

孟星辉说这番话不是没有依据的,举个最直白的例子,就是我们国内的导演们的“冲奥”历程,哪一次都在重复这样的故事,他们迷信奥斯卡,做梦都想拿到那尊沉甸甸的小金人,所以他们一再迎合米国人的口味,但却失去了华夏文化的精粹,搞出来的东西中不中西不西,次次无功而返。事实上,美国人的电影文化已经相当成熟,就像我们国家的人主流娱乐是看电视一样,他们国家的主流娱乐是电影,所以他们对于电影的理解以及鉴赏水平,和我们根本不是一个档次的,他们见惯了美国式的电影手法,别的国家的人妄图想以“美国式”的手法打动他们,那是绝不可能的,首先你玩“好莱坞”式手法肯定玩不过美国人,他们是这种模式的祖宗,其次是以陌生的东方面孔去演绎美国人的精神,不管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看了都非常别扭,想不失败也难。

拿国师张艺谋来举例子,他电影生涯的最鼎盛时期,是《红高粱》,是《秋菊打官司》,是《活着》,这些洋溢着浓浓民族风的作品,给西方观众带来了无以复加的冲击力,所以能够获得戛纳大奖,但他后来转型之后,刻意追求奥斯卡那尊小金人,却放弃了他最擅长的东西,一味追求包装,追求商业化,像这样的做法,是不可能获得奥斯卡奖项的,事实上,华夏电影要不要靠一尊具有浓厚地区保护主义的奖项来证明自己,本身就是个值得商榷的话题,难道拿到那尊小金人,就证明华夏电影进步了?我们就能拿到文化话语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