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青藤端砚(3 / 4)

医界天骄 行道迟 3132 字 2021-06-18

渭赠清泉兄”几个字,笔力苍劲,是不是徐渭的真迹不知道,但这个书法着实了得。至少陈伟澈写不出这样的字来!

这方砚台呈紫色,石质温润细腻,长约15厘米,宽约9厘米,厚度大概在3厘米左右,随形制砚,一面砚堂平整,背面雕刻青藤纹,聊聊数刀,却不失飘渺飞旋,超逸有致,配上徐渭的字,显得格外清雅。

砚台入手沉甸,摸起来十分光滑细嫩,恍如女人的皮肤,也不知道是什么材质做成,洗得干干净净,没有半点墨渍,能见到自然的石纹,颜色均匀,并无任何破损或修补过的痕迹。

“莫不是端砚?”陈伟澈虽然对古董没研究,但砚台却略有涉猎,因为他爷爷就有一块上好的乾隆伏虎砚,乃是前国.家.领.导人所赠,他小时候经常拿起来把玩。

陈伟澈仔细端详,随后又用手敲了敲这方端砚,发出像敲木头一般的声音,心下就更加确定了,必定是端砚无疑,因为,端砚之中以木声为佳,瓦声次之,金声为下,这三种不同的声音,分别体现出端砚石质的嫩与老。

端砚材料取于广东肇庆高要县东南端溪之烂河山(又称斧柯山),因其“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摸之寂寞无纤响,按之如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且有不损毫,宜发墨的特点,自唐代问世以来,端砚便颇受文人学士青睐。加上纹理绮丽,各具名目,加工技艺亦愈纷繁,地位越来越高,以致升到我国石砚之首,长盛不衰。

文房四宝,砚为其一,而华夏所产的四大名砚,尤以端砚为最。其研墨不滞,发墨快,研出之墨汁细滑,书写流畅不损毫,字迹颜色经久不变,好的端砚,无论是酷暑,或是严冬,用手按其砚心,砚心湛蓝墨绿,水气久久不干,故又有“哈气研墨”之说。宋朝著名诗人张九成有诗赞曰:“端溪古砚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

而现在随着几大名坑砚材枯竭,近年已所有名坑都已“封坑”,特别是老坑已封坑多年,无石可采,偶有难得的好石,被现在那些庸工俗手一雕,是为废品,端砚便越发珍贵,更何况雕工精美的古董乎?

不得不说,古人在工艺品方面的手艺要远比现代人强!

“这方砚台您卖多少钱?”陈伟澈问道。

这话一出,边上的人立刻纷纷投来鄙视的目光。

尤其是其中一个穿着光鲜,手上带着一串高档羊脂和田软玉籽料的中年胖子,十分不屑,搞了半天,原来是个外行。

“卖五万!”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卖家老汉也是个外行,一听陈伟澈问价,立马乐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