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二合一)(3 / 6)

地抓着他的手用力摇晃。

方言道:“那就以后多多地给《人民文学》投稿。”

“这个……这个……”

钟阿城说文学只是一种偶然为之的生存手段,自己是靠手艺混饭吃的,靠手艺吃饭的人绝对不能把自己钉在一个固定的点上,那样的话,不是累死,就是烦死。

“文学有那么多体裁,写累了,还可以写别的嘛,比如电影剧本。”

方言扬起一抹玩味的微笑。

自己买了6个县的县长,他一个人可当不过来,不,是兼着那么多的剧本,一个人可忙不过来。

心里盘算着把钟阿城、王硕、余桦等人一网打尽,今后搞个类似“海马创作中心”的工作室。

老板娘,自然而然是龚樰。

至于名字嘛,“牛马”好呢?还是“骡马”好呢?

…………

第二天,大清早。

方言并没有去人文社上班,而是带着龚樰、方燕等人去办身份证。

在送方燕回学校之前,特意地去了趟王府井大街,给她买双新的回力鞋。

此时此刻,大街上人来人往,处处可见老外游客的身影,基本上是拜《舌尖上的中国》所赐。

从王府井南口,到灯市西口一公里长的街面上,一共有130家商店,经营日用百货、家用电器、服装、鞋帽、书籍等各类商品,还有的店铺不卖东西,而是提供修理等服务。

搁在以前,很多国营店铺在下午五六点太阳还没落山的时候,就已经关门闭店。

最晚,也会在晚上7点半之前停业。

三人来到建国以来的第一座大型百货零售商店,王府井百货大楼,商品琳琅满目,应接不暇。

因为此时依然是计划|经济,同一种商品在不同商场的成本价一样,零售价也一样。

比如同一品牌同一款式的手表,在百货大楼卖180元,在西单的商场里也只能卖180元。

第2/2页)

在方燕试鞋之际,方言悄声地和龚樰说起了“创作中心”的想法。

“那到时候谁来管呢?”龚樰诧异不已,“你舍得离开《人民文学》,下海经商吗?”

“不是我,是你!”方言笑盈盈道。

龚樰一愣,“我?”

方言点了下头,今后等政策和形势慢慢地放开,就准备把创作中心扩张成文化公司,出版、影视、娱乐、投资等样样都沾,在此之前,得先跟中央台、燕京台等电视台打好交道。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