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变成了士绅缙绅的应声虫啊!”
“当初皇帝陛下提拔你为内阁首辅,可不是想让你走刘健的老路,陛下想要什么你杨廷和心中很清楚!”
“如若你再继续这样走下去,无疑是自取死路!”
杨廷和闻言面无表情,只是沉默不语。
他何尝不明白这个道理?
先前皇帝陛下因为崔铣一事,直接将他独子杨慎打入了诏狱。
座主门生这种科举潜规则,由来已久且大家熟知,什么时候变成了培植党羽的行径呢?
李唐及第进士都以主考官为恩师,致使“恩出私门,不复知有人主”,因此有人曾愤慨地表示,李唐实亡于朋党。
为此,宋太祖于建隆三年下诏禁止考官、考生之间结成座主、门生关系,走出了改革科举制度的第一步:“今后及第举人不得辄拜主试官,如违,御史台弹奏”;并不得呼主试官为“恩门、师门,亦不得自称门生”。
这一政策在前宋初期得到认真贯彻执行,但之后也是形同虚设,前宋王朝的朋党之争比之李唐更加激烈更加不择手段!
毕竟,科举竞争是极其激烈的。
哪怕绝大多数情况主考官都不会徇私,因为做主考官是一种荣誉,对于文臣官员来说是很神圣的,如果自己徇私枉法,那简直是侮辱自己。
但是由于录取名额是有限的,所以对于水平差别不是特别大的试卷,主考官还是有一些操作空间的,比如某个人的水平刚刚好卡在录取最后一名的及格线上,但主考官就可以把差一些的试卷调到这份试卷上面,这个人就不会被录取了。
同样的道理,他杨廷和出任会试主考官的时候,确实是因为儿子杨慎的举荐,看中了崔铣那一手好字与才气,所以将崔铣点为了《诗经》魁,崔铣因此得以高中进士;而刘武臣黜落崔铣的原因,也只是他觉得崔铣文章里面带着浓浓的酷吏之风,不符合自己的心意,哪怕单论文采崔铣并不输于他人,但他就是将崔铣给黜落,这何尝不是一种不公呢?
崔铣得以高中,就意味着有一个士子不能高中,被崔铣抢走了位置。
这其实在阅卷评卷的时候,朋党风气就已经形成了,挑选自己喜欢的才子培养,黜落那些不符合自己心意的才子,全都是主考官的个人心意,谁都挑不出什么错来!
历朝历代的科举皆是如此,这是大家一种默契的共识。
可是到了他杨廷和这里,偏偏就不行了。
说得直白一点,这就是皇帝陛下对他杨廷和的警告与敲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