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 交流会 中(3 / 4)

中医扬名 笑论语 3056 字 2021-06-18

年的动乱很多流派和典籍丢失的丢失销毁的销毁,这些人八成都是学术杂乱之辈。

其实王志猜的还真不错,这些没有流派的确实是学术杂乱,跟随好几位中医老大夫都学习过,有的也是医术大家,有的却是民间隐藏的高人,最后自身医术虽然不错,但是却没有被任何人收为徒弟,到了最后其实也算是自学成才的那种。

古代学术流派大都是师徒结合型的,师承教育是学术流派形成的关键因素。师承师法,从拜师开始,就决定了弟子的学习内容、研究特点和发展方向,师傅的便向往往会影响这徒弟。

老师的言传身教,其主张和风格必然为学生所接受和继承,逐渐形成了在某一学科领域基本观点一致、风格相近、研究方法相似的学派。

中医的流派形成其实当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医的繁荣,学术流派是中医理论产生的土壤、发展的动力、传播的途径,也是人才培养的摇篮。

不过随着教育文化的普及,这种医学流派还在走着老路子,慢慢的脱离了时代,造成了后继乏力,下辈无人的尴尬局面,这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医的走向。

建国后,国家大力兴办中医药高等院校,统一教材、统一学术观点、统一教育模式,“规范化”使中医教育嬗变为单一的院校培养模式,传统的师承方式则转入“地下”。

一些老一辈的中医名家也对现在的中医传承表示了怀疑和质疑,但是现在的教育模式和医学院校大都是根据西医的方式照搬过来的,根本就不适合中医的现状,在这种情况下,高等院校的教育模式其实已经不符合中医的传承和发展了。

中医教育并非单一的院校教育所能涵盖的。比如学习京剧,无论是否经过院校教育,均需拜师一板一眼地学习唱腔,进而才能形成流派。这也是王志决定后期拜访一下各个流派,看一看各个流派的现状的原因。

其实现在王志的中医学院带领学生出去义诊,现教现学就是流派的传承方式,要是有了这些流派的帮助,全国的流派团结起来,中医的发扬和壮大并不是空谈,完全是有可能实现的。

当然,这种想法现在只是王志的一厢情愿,在建国十几年前并不是没有人抱有如此想法,但是各个中医流派虽然都是中医的范畴,但是其中也有很多歧义和不同的见解,想要统一起来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不过别人完不成,就不代表王志完不成,他可是有着先天姓的优势的,他自身就是各种流派的总汇,跟随各个时期医术大家钻研医术多年,他的学识可并不是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