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0 勾画蓝图(4 / 6)

台湾娱乐1971 得闲读书 4499 字 2021-06-17

不禁有些迷茫,台湾电影在80年代初就开始走下坡路,85年过后就只能苟延残喘了。自己的到来,真的能让台湾电影生命力延续吗?

在后世,大多数人只把台湾电影没落说成是只重文艺,不重市场,这种说法太片面了。如果拍商业片有钱赚却只去拍没市场的艺术片,难道那些制片公司是傻子不成?其实那时的华语电影中,大多数的商业片都是出自台湾,一年几百部的电影产量,仅次于好莱坞和宝莱坞。

台湾电影的没落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中小企业急求近利,充满了投机与泡沫式的制片方式——70年代末:武侠动作片与文艺爱情片的反覆拍摄,题材内容掏尽,逐渐丧失票房号召力。另外,当时刘家昌的电影制作非常简陋,而且周期短,却因为故事讲得好,里面插曲好听,部部卖座。结果引起无数人跟风,电影的拍摄变得简陋化,拍电影的整天考虑的是请哪个歌星来参演,给电影配什么插曲。

在资本主义下的工业化地大量复制生产,台湾电影的创作能力难以提升。

同时,这个时期电视机在台湾已经普及,个人年观影率迅速下降。人们看电影的次数少了,难得出来一回,自然要挑好看的。这个时候新艺城成立,香港电影好片无数,人们当然要选更好看的香港片。

中小公司由于缺乏自己的发行渠道,国片院线又有包底制度,面对港片的冲击,片主丧失信心,宁可冷冻片库,这造成台湾多读力制片公司关门。

另外,当局对于电影的政策也是台湾电影没落的重要原因。国民党当局从来没把电影当成是一种产业来看,70年代台湾的电影政策以文宣教化为主,将电影视为一般娱乐,放弃了提升产业的最好机会。而民间影业又服膺台湾中小企业的精神,以自我创业为尚,并以短线图利为谋,缺乏远见,无论在生产规模、人才与技术培养尚均用力不足。

反之,香港的国语片在邵氏与电懋的带领下,走向大片厂制度。除了积极设置片厂、建立院线、筹拍高成本电影、成立训练班、发行杂志、建立宣传行销管道、巩固香港市场外,并积极进供台湾、东南亚市场,以更高的获利来进行再投资,进入完全的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模式。两地的电影实力更是差距扩大。

香港明星制度的建立、片厂制度的兴起、院线经营的策略、海外市场的合作经营产销、电视与电影的互补、市场的自由竞争乃至专业经理作风的读力制作人制度兴起,使香港电影在70年代顺利提升转型,并曰渐壮盛。

而台湾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