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钧翻了翻白眼,对李小龙来说,香港这点票房自然没什么意思,《龙争虎斗》的全球票房可是2.3亿,而且还是美元啊。同时李小龙凭借此片在欧美彻底掀起了功夫热潮,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巨星,将功夫一词写入英文词典,只是那时李小龙已经死了。
可是由于王梓钧的插手,李小龙此时还活得好好的。王梓钧非常期待,想看看李小龙最终会走到哪一步。
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的李小龙,这次算是吸取了教训,将新片的时间都延后了,现在就在家休闲、散步、打坐,每天只进行很简单的锻炼,试图调整其错乱的生理系统,同时也领悟武术精神上的突破。
《龙争虎斗》在香港比美国先上映半个月,堪堪满座的票房反应,让邹文怀有些心寒,不得不花钱加强宣传力度。
可惜,《龙争虎斗》的宣传其实已经做到了极致,加大宣传的效果并不明显,票房跟去年比更是冷淡了许多。毫无办法的邹文怀也只能寄希望与美国那边了,只是那边的票房分成他拿得并不多。
第二天各大娱乐杂志和报纸都对两部电影的情况做了报道,许多报纸都是以李小龙战胜王梓钧为标题,以此为卖点来吸引观众。
李小龙以《猛龙过江》成为国际影星,一直是香港人的骄傲,在此之前似乎在亚洲都是独孤求败,根本没有媒体拿王梓钧和他比。因为王梓钧还没有资格和李小龙相提并论。
但自从王梓钧和邓丽君他们组成乐队,造成了疯狂轰动后,又在法国戛纳电影节上大出风头,一时间似乎也成了国际导演。
于是乎,那些正愁没新闻的媒体突然找到了话题,时不时地就拿王梓钧和李小龙来对比一下,隐隐地还有将台湾与香港比一样。在这比较中,香港人得到了优越感,而媒体则得到了销量。
这根本就不是比较,王梓钧纯粹被当成香港人吹捧李小龙的垫脚石。
就在两人新片上映的前几天,不少媒体讨论得议论纷纷,他们大都认为李小龙会获胜。首曰的票房一公布,媒体欢呼雀跃,果然还是我们香港的电影厉害。
与大众的观念相左,影评人那边则是一致力挺王梓钧,纷纷称赞王梓钧是一个用心的电影人。
著名影评人柏生在邵氏旗下的电影杂志《南国电影》中撰文写道:“《龙争虎斗》我去午夜场看过,里面充斥着暴力和情色,完全是为了赚取票房而拍摄的快餐商业片,没有任何的价值……”
《南国电影》是邵氏的宣传杂志,自然要对敌人嘉禾的当家影片大力抨击,而《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