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章 一首中国风(2 / 3)

妻子互相思念的一首歌曲,歌词婉转动人,含蓄哀伤。古代描写战争之法,大多从侧面描写,而最常见的就是夫妻之间的分离,如唐代有诗〈闺怨〉云:“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候。”也就是说这类离情。然而李悠扬此一首歌,视觉之独特,想象之瑰丽,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李悠扬全篇以一位男子的口吻,借追忆往昔爱情的悲欢际遇,倾诉一段不堪回首的国恨家愁。全词和普通流行歌曲一样,主歌分两部分,中间是插入的副歌,主歌的两部分又各分为两段。短短百十余字,有情有景,虚虚实实,情景交融,时空变换,非常有想象力,叙事手法也很有特点。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李悠扬究竟是怎么写的,先看第一段……

在第一段里,李悠扬运用了个意识中时间次序的往返穿插,很有新意。在一个残月如钩的凄冷长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惨白色的弯月,想象一下就很凄凉,有一种冰冷孤寂的感觉。这句是现在。一个“勾”字用得特别好,在这样一个晚上,弯弯的月牙儿像个钩子,勾起了男主人公的回忆。我们看过去,一个娇弱的女子,独自一人守在空寂的阁楼上,在干什么,一定是在企盼自己远方的爱人。醉翁词曰:“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这种关切、埋怨、思念、苦苦企盼的心情可想而知。饱受怀人之苦,思人人不至,她渐渐觉得夜很漫长,时间很漫长,长到由外到内、由身到心开始慢慢变冷,是一种一点点渗入骨髓的冷。甚至到后来,在她感觉所置身的环境、整个黑夜都冷得凝结成了寒霜,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温度啊!值得一提的是,这都是男主人公回忆过程中的想象。为什么,因为他此时也正是在这样一个漫长地、仿佛凝结成了霜的夜晚,独伫高阁,触景生情,才能体会到一种同样绝望的感受,不同的是当时的女子还是怀着希望的,还没等到绝望的结局。可以说“夜太漫长,凝结成了霜”一句具有共时性的效果。那么这时候流下眼泪,怕是能滴水成冰了吧。可作者回到记忆里却说:她眼中的泪光“柔弱中带伤”。这就让我们感觉到了女子情感深处的一丝柔情,一股细微的暖流。唤起了读者发自内心的怜悯和同情。她真正心灰意冷了吗?没有,她仍然心存幻想,她不是还在等吗,还愿意等下去,尽管她所未能预见的现实是残酷的,是冷冰冰的,是“但望极楼高,尽日目断王孙”。

这就产生了一种徒劳、无奈的悲剧效果,知其不可而为之。与现实对比,与无边无情的凄冷孤寂对比,更突出了女子的心愿与残酷现实之间的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