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墓志铭可是我送给你的,请当今最好的雕刻大师一笔一笔为你刻上的,这墓志铭可了不得,概括你这一生绰绰有余,你如今不过就是逝去了而已,死者为大,我就不和你斤斤计较了。你要是还活着的话,我才不舍得轻易拿出来送你呢!”
李悠扬一面烧纸,一面看着墓碑上的墓志铭和逝去的白晓峰逗闷子。
只是逗归逗,关于这段他写给白晓峰的墓志铭却是真的没有言过其实。
…..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
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
Istrovewithnone,
fornonewasworthmystrife;
NatureIlov’d,
andnexttoNature,Art;
Iwarm’dbothhandsbeforethefireoflife;
Itsinks,
andIamreadytodepart.
……
这段汉英双文的小诗真的大有来历,如今作为墓志铭配上白晓峰这样普通人的一生,真是绰绰有余。
在地球上这段小诗的原作者是英国著名诗人瓦特?兰德的名篇《生与死》,但是真正让它在国内风靡一时的却是大家杨绛的这段汉语译本,这首《生与死》的译本很多,最受推崇的则是杨绛的这个译本。
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
杨绛的文学作品,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有时明净到有些冷,但由于渗入诙谐幽默,便平添几分灵动之气,因而使静穆严肃的语言自有生机,安静而不古板,活泼而不浮动,静中有动,动还是静。沉静诙谐中有沉着老到、雍容优雅的气派,锋芒内敛后的不动声色,有种静穆超然的中和之美。
这绝对是地球上中国近代文坛巨匠级的人物,而这首《生与死》的译本莫过于杨绛先生译过的最美的一首小诗。
因为这首小诗表现了一种通达从容、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宁静淡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