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二是可利用水面舰艇声呐在深海的盲区,避开水面舰艇的搜索;三是可延缓螺旋桨空泡的出现,从而降低螺旋桨噪声;四是在遭敌深水炸弹攻击时,具有更长的机动时间,降低了潜艇被深水炸弹命中的可能;五是可以扩大潜艇坐沉海底的范围,以及通过反潜区的可能性。
另外,用钛合金制造艇体,可以大大减轻艇的排水量。
钛合金与特制钢相比,具有强度大、质量轻的明显优点,并且更耐海水。因此,前苏联决定开工建造一种前所未有的全钛合金核潜艇。
前苏联在建造全钛合金核潜艇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很多困难,除成本太高外,技术方面也举步维艰。主要难题是:要加大潜艇的下潜深度,不仅会对耐压艇体承压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还需要提高所有承受舷外海水压力的潜艇系统以及一些密封件的承压能力等一系列问题。钛合金的焊接也是施工中相当棘手的问题。在焊接时,必须用惰性气体防护好正在冷却的焊缝金属及与其相邻的母材区域,以免与周围空气中的氧、氮和氢气发生作用,不然就会使焊缝本身和焊缝周围部分产生脆性并导致裂缝。
在前苏联政府的全力支持下,技术人员克服了重重困难,钛合金用于制造艇体的工艺终于得到解决。为生产具备更大潜深的“阿尔法”级钛合金攻击型核潜艇,负责设计的第143特种设计局(现在的孔雀石设计局),后来又向钛合金的研制单位提出了性能更优、工艺更好的钛合金的要求,随后也得到了满足,这为前苏联建造三级全钛合金攻击型核潜艇奠定了基础。
从1963年到1988年的20多年间,前苏联共建成了三级12艘全钛合金攻击型核潜艇,包括7艘“阿尔法”级、1艘“麦克”级和4艘“塞拉”级。
根据吉尼斯世界纪录记载,“阿尔法”级和“麦克”级核潜艇分别创造了战斗潜艇的最快水下航速和最大潜深两项世界纪录,并保持至今。“塞拉”级则是前苏联建造的所有钛合金核潜艇中综合性能最好的。
“阿尔法”级采用了众多的新技术,创造了前苏联核潜艇建造史上的多个第一,被称为是“超越时代的核潜艇”。
美国海军1979年春首次发现“阿尔法”级核潜艇能潜入900米的深海时竟不知所措,当时的各型鱼雷甚至都达不到这一潜深,根本无法对其实施攻击。
不过,“阿尔法”级采用了大量当时还不是很成熟的技术,其性能并不是很稳定,最为人垢病之处在于辐射噪声惊人。据美国海军称,设在百慕大的监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