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仔细打量,就发现这个寒食诗帖,其实就是两部分而已。一部分是苏东坡的寒食诗二首,另外一部分却是黄庭坚的题跋。这两部分就是寒食帖最jīng华,最宝贵的两部分。对于一件仿作来说,有这两部分就已经足够了。
众人继续打量,更加关注落款的位置。毕竟既然知道是仿作,那么肯定附有临摹作者的姓名,这个才是关键。
“石庵刘墉!”
看了一眼,田老也有几分惊奇:“居然是浓墨宰相刘文清的作品。”
“真是刘墉作品。”王观凝神再看,只见落款的地方有个钤印,印文是rì观峰道人,也可以初步判断。这是刘墉的摹本。
说起刘墉,知道的人或许不多。但是要提到他的别号,估计大家肯定恍然大悟。
刘墉,字崇如,号石庵、青原、rì观峰道人等。生于显宦之家。他的祖父刘棨是康熙二十四年进士,官至四川布政使。父亲刘统勋是雍正二年进士,官至东阁大学士。
至于刘墉本人的成就也不差,乾隆十六年中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上加太子太保。谥号文清。所以才有人刘文清之称。
当然,以上都是雅号。实际上这人也有一个俗号,或者说是略带恶意的蔑称。可能是由于读书多了,又可能是由于年老,他的腰背有点儿佝偻。用京城的话应该是叫罗锅儿。
所以什么刘墉、崇如、石庵之类的名字、名字,一般人或许不太了解,但是要提到大名鼎鼎的宰相刘罗锅,那肯定是家喻户晓。
可以说乾隆一朝六十年整,大家对于乾隆皇帝底下的官员,能够脱口而出的估计只有三个人。第一第二不用说,肯定是铁齿铜牙纪晓岚纪大烟袋和他的死对头和珅和大人。第三应该是这位刘罗锅儿了。福安康什么的还要往后排。
几个人之中,纪晓岚和刘墉的官声是最好的,而且也为百姓办了许多实事,所以才得到世人的传诵。甚至不断的戏说、演绎出各种事迹来。
不过与纪晓岚在文学上取得的成就相比,刘墉的书法似乎更胜一筹。在乾隆之际,当时书坛有翁、梁、王、刘四大家之称,其书法艺术成就。当推刘墉最高。
最重要的是,刘墉书法以行书见长。初学赵孟頫,后学董其昌,到了中年之后,又学隋智永、宋苏轼,博采众家之长,这才自成一家。
也就是说,刘墉有这个实力,也有这个动机,更有这个机遇临摹寒食帖。
实力、动机,大家都懂,但是机遇又是什么意思?
有些人弄不明白,忍不住问了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