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一天,周全林在狱中细细地研读《伤寒论》,这是一本医学大作,古代医学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0卷,东汉张仲景撰于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原著是《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其余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的结集为《金匮要略方论》。
此时记忆简单的药方已经不能满足周全林对外感病的好奇心,他开始如饥似渴地研究中医经典著作了,这无疑是最让他抛开所谓的中西医结合的弯路,找到最关键的接近中医真理的方法。所以说《伤寒论》为周全林打开了眼界,古医书中的总结是很精道的。都是根基当时的大量临床诊断基础之上的总结。张仲景所处的时代战乱不断,百姓在温饱不定的环境下勉强维持生计,流离失所的情况比比皆是,所以这个时期也为张仲景提供了大量的病例研究,遭逢乱世成就大医啊!
《伤寒论》突出成就之一是确立了六经辨证体系。运用四诊八纲,对伤寒各阶段的辨脉、审证、论治、立方、用药规律等,以条文的形式作了较全面的阐述。对伤寒六经病各立主证治法,如“太阳伤寒”用麻黄汤;“太阳中风”用桂枝汤;阳明经证用白虎汤;阳明腑证用承气汤;少阳病用小柴胡汤等等等等。归纳总结了不同的病程阶段和症候类型的证治经验,论析主次分明,条理清晰,能有机地将理、法、方、药加以融会,给后人以辨证施治的要领。
《伤寒论》另一突出成就是对中医方剂学的重大贡献。全书记载了397法,113方,提出了完整的组方原则,介绍了伤寒用汗、吐、下等治法,并将八法具体运用到方剂之中,介绍了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白虎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葛根黄芩黄连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大柴胡汤、小柴胡汤等代表名方。书中记载的的方剂,大多疗效可靠,切合临床实际,一千多年经历代医家的反复应用,屡试有效。由于张仲景所博采或个人拟制的方剂,精于选药,讲究配伍,主治明确,效验卓著,后世誉之为“众方之祖”,尊之为“经方”。
张仲景在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且,《伤寒论》一书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从而奠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