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章大收购 上(1 / 4)

说起来成立于1832年,总部设在香江怡和大厦的怡和集团先开始的时候还是靠卖牙片起家的,对近代中国卖了一百多年牙片(后来满清政政斧为了制止白银的外流鼓励老百姓自己种牙片把怡和打败,让人苦笑不得)。

而且第一次和第二次牙片战争就是怡和挑起的,香江就是怡和提议割占的,南都条约、津城条约、京都条约怡和都有份参与。怡和还控制了华夏近代所有出口农商品的价格,红顶商人胡学岩就是被怡和玩死的(当然李h章和盛x怀也有份),华夏海关也是怡和提议接管的。

新华夏成立后,怡和跟太古(在近代华夏长江和近海作威作福,看哪个渔民不顺眼就撞翻渔船的哪个太古)、和记黄埔、会德丰四大洋行从魔都跑到香江,香江回归后怡和又跑到星加坡。21世纪还有十万多港人帮怡和打工,香江的国泰航空、置地地产集团、文华东方酒店集团、金门建筑等等都是怡和的子公司。

尤其是在经过一百多年的运作之后,怡和集团已经成为了是一家建基于亚洲的多元化跨国集团,经营多项具有市场领导地位的业务,并在区域内拥有丰富的营运经验。而正因如此,顾伟奇才下定决心,志在必得。

1980年,李超人成功控股和记黄埔后,当时怡和集团的主席纽璧坚为防犯华资财团的觊觎,想出透过怡和集团与置地互相控投,借此来扞卫公司控股权。纽璧坚在财务顾问的协助下,重整全系控股结构,核心是怡和与置地互控,耗费大量资金在市场增加持有置地股权至40%,同时置地亦从市场增持怡和的股权至40%,以防怡和洋行被收购。即怡和控股和怡和证券控制置地4成股权,置地反过来控制怡和控股地4成股权。

证券分析家将此称为“连环船结构”,怡和置地互控,大大强化抵御外敌的能力。不过,连环船结构也有颇大破绽,假如对敌控得一船,就可与另一只连锁的船展开贴身肉搏战了。一损俱损,后果更加可怕!

而置地又利用膨胀的方法,保护自己。1981年,置地先后收购港灯及香江电话公司的控制权,1982年初的时候,跟佳宁置业等多家地产巨头竞拍交易广场第一、二期的发展权花费高达47亿港币。一连串的收购,当然使得置地的负债大幅度增加,这也就对其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怡和集团主席纽璧坚的经营策略是非常不错的,可惜事与愿违,1982年中英谈判开始,“一号首长”坚持97年收回香江主权。置地在高利率煎熬下(1981年10月香江最优惠利率达到20%),财政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